法曲
詞語解釋
法曲[ fǎ qǔ ]
⒈ ?一種古代樂曲。東晉南北朝稱作法樂。因其用于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后與漢族的清商樂結(jié)合,并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至唐朝又?jǐn)v雜道曲而發(fā)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引證解釋
⒈ ?一種古代樂曲。 東晉 南北朝 稱作法樂。因其用于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后與 漢族 的清商樂結(jié)合,并逐漸成為 隋 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至 唐 朝又?jǐn)v雜道曲而發(fā)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參見《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引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寶樂叟》詩:“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 華清 隨至尊。”
清 洪昇 《長生殿·聞樂》:“好憑一枕游仙夢,暗授千秋法曲音?!?br />吳梅 《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凄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説興衰?!?/span>
國語辭典
法曲[ fǎ qǔ ]
⒈ ?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最早見于東晉的《法顯傳》。原為西域各族民樂,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jié)合,形成隋代的法曲。
引《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span>
⒉ ?唐玄宗設(shè)梨園法部,所奏樂曲,稱為「法曲」。
引清·汪兆鏞〈憶舊游·隱林梢半角〉詞:「留連,感古今,問法曲南薰,遺響誰傳?」
新華字典解釋
西域:
漢代以后對今甘肅玉門關(guān)以西地區(qū)的通稱。狹義指蔥嶺以東,廣義泛指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乃至東歐、北非等地。
漢族:
我國人數(shù)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國各地。
霓裳羽衣:
以云霓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裝束美麗。
東晉:
朝代,公元317-420,自元帝(司馬睿)建武元年起到恭帝(司馬德文)元熙二年止。建都建康(今南京)。
法曲相關(guān)成語
-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 生公說法,頑石點(diǎn)頭
-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 取法于上,僅得乎中
- 行而世為天下法
- 不法古不修今
- 九曲十八彎
- 眾曲不容直
- 法不傳六耳
- 一曲陽關(guān)
- 不二法門
- 不及之法
- 不法之徒
- 不法???/li>
- 不足為法
- 嚴(yán)刑峻法
- 為法自弊
- 九曲回腸
- 鄉(xiāng)曲之情
- 鄉(xiāng)曲之譽(yù)
- 井井有法
- 以文亂法
- 以法為教
分字解釋
猜你喜歡
- niè qǔ糱曲
- ruì qǔ瑞曲
- ēn shēn fǎ chí恩深法馳
- fǎ lán kè wáng guó法蘭克王國
- qū shàn曲鱔
- qǔ móu曲謀
- tuí fǎ頹法
- qǔ sāi曲塞
- tǒng chóu fāng fǎ統(tǒng)籌方法
- qǔ è曲頞
- cán qǔ蠶曲
- fǎ tú法徒
- qū jūn曲君
- qín jī qǔ秦姬曲
- xiān sháo qǔ仙韶曲
- jiǔ yùn fǎ九醞法
- zhōng fǎ huáng pǔ tiáo yuē中法黃埔條約
- wán fǎ xùn sī玩法徇私
- mǎi fǎ買法
- qǔ wáng曲王
- qǔ huán曲環(huán)
- sān dà fǎ bǎo三大法寶
- qǔ hù曲護(hù)
- fǎ bù xùn qíng法不徇情
- qǔ zhěn曲枕
- fǎ chén法塵
- qǔ ráo曲橈
- qǔ qiāng曲腔
- qǔ luò曲洛
- wāi biǎn fǎ竵匾法
- nì fǎ逆法
- qǔ quán曲泉
- qū wéi zhī fáng曲為之防
- guǐ tóu bǎ fǎ dāo鬼頭靶法刀
- kuān fǎ寬法
- fǎ dāo法刀
- màn fǎ嫚法
- qū kè曲課
- shuāng fǎ霜法
- fǎ zuì法罪
- fǎ jiǔ shén zhēn法灸神針
- dà dī qǔ大堤曲
- fǎ zhuàn法饌
- qǔ lùn曲論
- hé chéng ān fǎ合成氨法
- nǚ qū女曲
- yí xià bīng fǎ圯下兵法
- qǔ yè曲業(yè)
- qǔ lín曲臨
- yán chāo fǎ鹽鈔法
- zhuī fǎ追法
- qǔ pì曲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