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uài cán yú
注音ㄎㄨㄞˋ ㄘㄢˊ ㄩˊ
繁體鱠殘魚
⒈ ?即銀魚。古代傳說吳王闔閭江行,食魚鲙,棄其殘馀于水,化為此魚,故名。
⒈ ?即銀魚。古代傳說 吳王 闔閭 江行,食魚鲙,棄其殘馀于水,化為此魚,故名。參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三·鲙殘魚》﹝釋名﹞。
引唐 皮日休 《松江早春》詩:“穩(wěn)憑船舷無一事,分明數(shù)得鱠殘魚?!?br />明 黃省曾 《魚經(jīng)·法》:“惟銀魚、鱠殘魚嘯子于冰,冰解三日乃生也?!?/span>
吳王:
1.指春秋吳國之主。亦特指吳王夫差。
2.明太祖朱元璋初期建立政權(quán)時的稱號。
3.元末起義軍首領(lǐng)張士誠,據(jù)有吳中,號吳王。
4.清乾隆間苗民起義軍領(lǐng)袖吳八月的稱號。
傳說:
民間文學(xué)的一種。是對民間長期流傳的人和事的敘述。內(nèi)容有的以特定的歷史人物、事件為基礎(chǔ),有的純屬幻想的產(chǎn)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
為此:
因此;因為這個。
銀魚:
1.魚名。俗稱面條魚。魚體細(xì)長﹐光滑﹐無鱗﹐白色﹐微透明。頭平扁﹐口大。棲息于近海﹑河口或淡水湖泊。
2.見“銀魚符”。
闔閭:
1.即闔廬(?-前496)。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名光。吳王諸樊之子。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他用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曾伐楚入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在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為越王勾踐所敗,重傷而死。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2.闔閭城的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