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暴見孟子
[]:孟子及弟子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p>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p>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p>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蹩頞(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裢躅鲍C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莊暴見孟子譯文及注釋
譯文
莊暴進見孟子,說:“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告訴我(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yīng)答?!?/p>
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么樣???”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后,孟子在覲見齊王時問道:“大王曾經(jīng)和莊子談?wù)撨^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
齊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dāng)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xiàn)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p>
齊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嗎?”
孟子說:“獨自一人(少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多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王說:“不如與他人(多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p>
孟子說:“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請讓我給大王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偃绱笸踉趪C,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成就王業(yè),統(tǒng)一天下。”
注釋
莊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莊子。
見(xiàn)于王:被齊王召見或朝見齊王。
樂(yuè):《說文》:“五聲八音總名?!薄兑住吩唬骸袄壮龅貖^豫,先王以作樂崇德。”《禮記·樂記》:“先王之
所以飾喜也”“天地之和”“德之華也”??梢姡糯臉肥菫榱松硇暮系露?。音樂是道德感情的心聲,也是回歸天地萬物
和諧境界的途徑。
庶幾: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辭也,言近于。”,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變乎色:改變了臉色。朱熹《集注》云:“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壁w注則說是宣王惱怒莊暴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色:臉色
子。
直:不過、僅僅。
獨樂樂: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前一個“樂(yuè )”欣賞音樂 名詞 后一個快樂作動詞用,以下幾句類似的句子同。
鐘鼓之聲,管籥(yuè)之音:這里泛指音樂。管,籥,兩種管樂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簫的前身。
舉:皆、都。
疾首蹙頞(cù è):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討厭。疾首,頭痛。蹙頞,皺眉頭。頞,鼻梁。
極:《說文》:“棟也?!薄锻ㄓ?xùn)定聲》按:在屋之正中至高處。引申為極致,極端。
田獵:在野外打獵。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是一項帶有軍事訓(xùn)練性質(zhì)的活動。由于它要發(fā)動百姓驅(qū)趕野獸,各級地方官員都要
準(zhǔn)備物資和親自參與,所以古人主張應(yīng)該在農(nóng)閑時候有節(jié)制地舉行,以免擾亂正常的主產(chǎn)秩序。
羽旄:古代軍旗的一種,用野雞毛,牦牛尾裝飾旗桿。旄,牦牛尾。
諸:相當(dāng)于“之乎”,“之”是代詞,代之前的“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昂酢笔且蓡栒Z氣詞,相當(dāng)于“嗎”
語:告訴
對:回答
參考資料:
1、李夢華 .《孟子》精讀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10 .
2、陳振鵬 .古文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
3、程帆 .古文觀止鑒賞辭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 .
4、郭英德 .中國古典文學(xué)研究 :中華書局 ,1999 .
5、楊振中 .走進文言文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6 .
6、朱慶 .現(xiàn)代文品讀·文言詩文點擊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2 .
莊暴見孟子鑒賞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畋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
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jīng)常設(shè)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強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文章由敘入議,先通過莊暴和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好樂何如”,然后敘述孟子如何就這個話題因勢利導(dǎo)地勸說齊王要“與民同樂”。文章圍繞著“音樂”這一話題,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這篇對話體議論文,通過孟子與齊王的對話顯示了孟子高明的論辯藝術(shù)。
1、循循導(dǎo)入,借題發(fā)揮。
作者并不是開門見山地把自己的論點擺出來,而是巧妙地運用對話的方式,在談話中自然地轉(zhuǎn)換話題,借題發(fā)揮,從齊王好樂切入,歸結(jié)到與民同樂的主旨上。在與莊暴的談話中,孟子只有一句話“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點出了齊王好樂與齊國政治的關(guān)系這個論題,但未加論述。在與齊王談話中,孟子又從好樂切入,巧妙地重提論題,然后與齊王兩問兩答,從談話氣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齊王引導(dǎo)到自己的論題上后,孟子才進入自己的談話主題。
2、對比和重復(fù)。
本文寫國君是否與民同樂,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運用的是對比方式。兩段話在內(nèi)容上是對立的,但語言上既有相對之句(如“舉疾首……相告”和“舉欣欣……相告”),又有重復(fù)之語(如“今王鼓樂……之音”和“今王田獵……之美”)。這樣論述,就強調(diào)了國君同樣的享樂活動,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與民同樂,從而突出了論題。
3、生動形象的議論語言。
本文雖是議論文,語言卻很生動形象,如寫齊王的“變乎色”,寫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論述自己觀點時,完全沒有用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兩幅圖畫,生動自然地得出結(jié)論。
4、因利勢導(dǎo),論辯靈活
孟子見到齊王就“好樂”的事向齊王發(fā)問。齊王對“樂”的意義并不理解而覺理虧,因而“變乎色”,忙拿“直好世俗之樂”來作托詞,不料孟子卻抓住齊王的心理,因利勢導(dǎo),借題發(fā)揮,轉(zhuǎn)換內(nèi)容,把“好樂”與治國聯(lián)系起來,引起齊王的興趣,緩和了談話的氣氛。此時孟子提出“今之樂猶古之樂”,表現(xiàn)了論辯的靈活性。而后的兩個問題“獨樂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引導(dǎo)齊王將談話的話題引入自己的軌道,逐步明確自己的“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
孟子及弟子受歡迎的詩作
弈秋4502人關(guān)注
先秦:孟子及弟子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
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奕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
齊人有一妻一妾3637人關(guān)注
先秦:孟子及弟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wù)摺?/p>
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迸c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孟子見梁襄王523人關(guān)注
先秦:孟子及弟子
孟子見梁襄王。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齊桓晉文之事3438人關(guān)注
先秦:孟子及弟子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莊暴見孟子1493人關(guān)注
先秦:孟子及弟子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畋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