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睢陽作》鑒賞及賞析
原文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賞析
《守睢陽作》是張巡困守睢陽孤城時苦戰(zhàn)的記錄。開頭二句“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落筆點題,寫出了睢陽保衛(wèi)戰(zhàn)的時日已久和所面臨的危機。
戰(zhàn)斗從春天開始,一個“苦”字包含了愛國將士無數(shù)含辛茹苦的經(jīng)歷?!肮鲁恰倍?,寫出了瞧陽孤立無援的處境;“日漸”二字,寫出了睢陽危機的步步逼近;一個“?!弊郑@心動魄。這說明,詩人不以漫長的“春來苦”為苦,而以睢陽這戰(zhàn)略要地的“日漸?!睘閼n,詩人憂國憂民,置生死度外的滿腔愛國情懷就清晰可見了。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二句,說明敵我雙方攻守的陣勢。敵人的包圍圈步步縮小,如同“月暈”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這就愈顯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墻上以五人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對壘的魚麗陣容一樣嚴整,這就透露出唐軍廣大將士眾志成城,齊心衛(wèi)國的戰(zhàn)斗韌性,也說明了詩人作為統(tǒng)帥臨危不懼,治軍有方。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承接上文,寫詩人對叛軍的刻骨仇恨和指揮從容自若。“屢”字表明了敵人進攻的頻繁,“厭”字則入木三分地繪出了詩人對叛軍的義憤之情。張巡在《謝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肅宗李亨匯報“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戰(zhàn),當臣效命之時,是賊滅亡之日。”四十七日內(nèi)就有那么多場戰(zhàn)斗;是日經(jīng)年,其戰(zhàn)斗次數(shù)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對如此頻繁的戰(zhàn)斗,想到睢陽保衛(wèi)戰(zhàn)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詩人心中分外自豪,“時將白羽揮”五字是一洗戰(zhàn)斗的血腥之氣,傳神地描繪出了詩人那仿佛諸葛亮羽扇綸巾,“指麾三軍,皆從其進止”(《三國志》)般的儒將風度。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為唐軍廣大將士雕像?!隘彙弊直硎緜跊Q非新創(chuàng),表明戰(zhàn)事的艱苦卓絕,舊創(chuàng)未好又添新傷,“裹”字表明了將士不顧傷痛,帶傷苦戰(zhàn)。一個“猶”字,出神入化,成功地體現(xiàn)了將士奮戰(zhàn)到底的堅強毅力。“飲血”者是指重傷員,戰(zhàn)傷痛得他們流下眼淚,但聽到戰(zhàn)斗警報,他們同樣拼盡全力爬上城頭矮墻,竭盡全力防守。據(jù)《通鑒·唐紀三十五》記載,至德二年七月,“諸軍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饑病不堪斗,遂為賊所圍,張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鑒·唐紀三十六》記載,同年冬十月,“城中食盡,議棄城東走。張巡、許遠謀,以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qū),是無江淮也?!睘榱吮Pl(wèi)睢陽,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東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羅雀、掘鼠、殺馬?!叭酥厮?,莫有叛者?!?/p>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二句,是說自己誓死報國的意志也永遠不會動搖。一個“難敵”,一個“不移”,把詩人赤子愛國心給鮮明地烘托出來了。
最后兩句“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是詩人在絕境中的感嘆之辭,在孤城將陷、人將殉國之際,詩人感到自己死而無怨,遺憾的只是自己振興國家的許多想法、建議將“無人報天子”,從而也就無法實施“心計”。這最后的一筆使全詩感情達到高潮,說明詩人不但是一位視死如歸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憂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賢臣良輔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這首詩歌敘事簡潔,有點有面,點面結(jié)合,重點突出,全詩十二句,除去開頭兩句、結(jié)尾兩句之外,其余八句,每兩句間均各各對偶,每副對句又都對仗工穩(wěn),自然,饒有韻致,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張巡簡介
唐代·張巡的簡介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shù)千人,在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后交戰(zhàn)四百馀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qū),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后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明清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