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林?jǐn)嗌矫髦耠[墻。
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xì)細(xì)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詩詞賞析
遠(yuǎn)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fā)幽香。
在鄉(xiāng)村的野外,古城墻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轉(zhuǎn)瞬已是夕陽。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
⑵林?jǐn)嗌矫鳎簶淞謹(jǐn)嘟^處,山峰顯現(xiàn)出來。
⑶翻空:飛翔在空中。
⑷紅?。╭ú):荷花。
⑸古城:當(dāng)指黃州古城。
⑹杖藜 :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鞭迹阂环N草本植物,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勞駕,有勞。
⑻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jīng)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鷓鴣天·林?jǐn)嗌矫髦耠[墻》蘇軾 賞析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開頭兩句,作者以推移鏡頭,由遠(yuǎn)而近,描繪自己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遠(yuǎn)處有郁郁蔥蔥的樹林,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象綠色的屏障,圍護(hù)在一所墻院周圍。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拷郝?,有一池塘,池邊大約由于天旱缺水,滿地長著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tuán),令人煩躁不安。在這兩句詞中,竟然描寫出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詩詞里也是不多見的。這里呈現(xiàn)的景象,跟詞人熙寧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時所描寫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時作者寫下的詞句是:“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薄败洸萜缴^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保ā朵较场ば扉T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種奔騰奮發(fā)、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jǐn)嗌矫髦耠[墻,亂蟬衰草小池塘”,則完全是一種雜亂、衰萎的景象,顯得蒼白無力,缺乏生機(jī)。詞人為何會描寫出此等景象呢?原來,詞人在徐州任知州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當(dāng)時寫的詞作,充滿著積極奮發(fā)的精神。后來,他受到打擊,被貶到黃州,充任團(tuán)練副使,處境十分艱難,才能無從施展,被迫過著隱退生活,所以心情苦悶,精神不振。這就無怪乎他的詞章變得這樣凄清蒼涼了。
三、四兩句,含義更深邃。從詞句上看,這兩句描寫得比較優(yōu)美:在廣闊的天空,不時看到白鳥上下翻飛、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fā)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頗有些詩情畫意。“紅蕖”,是荷花的別名?!凹?xì)細(xì)香”,是說荷花散發(fā)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別的原因,這樣的境界的確是修身養(yǎng)性的樂土。然而,對于詞人來說,他并非安于現(xiàn)狀,有心流連這里的景致。他雖然描繪出白鳥翻空,紅荷照水的畫面,但這和他傾心欣賞杭州西湖那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透過這樣一幅畫面,讀者能夠隱隱約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繪,作了生動的說明。
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表現(xiàn)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tài)龍鐘,還是病后的神態(tài)?是表現(xiàn)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xì)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diǎn)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xì)細(xì)品評,在這兩個字里,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jīng)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案∩?,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xué)?!肚f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碧K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坝值酶∩蝗諞觥敝械摹坝帧弊郑至亢苤?,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xiàn)詞人得過且過、日復(fù)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huán)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隱者形象。
《鷓鴣天·林?jǐn)嗌矫髦耠[墻》蘇軾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時蘇軾謫居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已經(jīng)三年,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產(chǎn)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關(guān)于這首詞的具體寫作時間,從詞中寫翠竹叢生、鳴蟬四起、紅蕖照水、雨后天涼等來分析,可知它是寫于元豐六年夏末秋初之際。
《鷓鴣天》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林?jǐn)嗌矫髦耠[墻。
亂蟬衰草小池塘。
憑空白鳥時時看見,照水紅色蕖細(xì)細(xì)香。
村莊外,古城旁邊。
杖藜慢慢轉(zhuǎn)向西斜的太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天涼。
注: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
作者介紹
蘇軾,宋人。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jìn)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yáng)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dú)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jiān)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相關(guān)詩句
《鷓鴣天》[宋代] 蘇軾
困不成眠奈夜何!情知?dú)w未轉(zhuǎn)愁多。
暗將往事思量遍,誰把多情惱亂他?
些底事,誤人哪,不成真?zhèn)€不思家。
嬌癡卻妒香香睡,喚起醒松說夢些。
《鷓鴣天》[宋代] 蘇軾
一片歸心擬亂云,春來諳盡惡黃昏。
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夢魂。
爐燼冷,鼎香氛,酒寒誰遣為重溫?
何人柳外橫斜笛?客耳那堪不忍聞!
《鷓鴣天》[宋代] 蘇軾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經(jīng)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
浮云出處元無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鷓鴣天》[宋代] 蘇軾
家住蒼煙落照間。
絲毫塵事不相關(guān)。
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
不妨隨處一開顏。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鷓鴣天》[宋代] 蘇軾
曾共君侯歷聘來。
去年今日踏莓苔。
旌揚(yáng)宅里疏疏磬。
掛屩楓前草草杯。
呼煮酒,摘青梅。
今年官事莫徘徊。
移家徑入藍(lán)田縣,急急船頭打鼓催。
《鷓鴣天》[宋代] 蘇軾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
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
,作此兩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xí)之,音節(jié)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fēng)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
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鷓鴣天》[宋代] 蘇軾
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
三茅鐘動西窗曉,詩鬢無端又一春。
慵對客,緩開門,梅花閑伴老來身。
嬌兒學(xué)作人間字,郁壘神荼寫未真。
《鷓鴣天》[宋代] 蘇軾
憶昨天街預(yù)賞時。
柳慳梅小未教知。
而今正是歡游夕,卻怕春寒自掩扉。
簾寂寂,月低低。
舊情惟有絳都詞。
芙蓉影暗三更後,臥聽鄰?fù)扌φZ歸。
作者千古名句
離愁萬種,醉鄉(xiāng)一夜頭白。
出自《念奴嬌·天南地北》[宋代] 蘇軾
強(qiáng)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得矣。
出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唐紀(jì)五十八》[宋代] 蘇軾
藍(lán)橋何處覓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出自《南歌子·寓意》[宋代] 蘇軾
舍近謀遠(yuǎn)者,勞而無功
出自《后漢書·列傳·吳蓋陳臧列傳》[宋代] 蘇軾
相思休問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無。
出自《臨江仙·憶昔西池池上飲》[宋代] 蘇軾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出自《綺懷》[宋代] 蘇軾
韶華休笑本無根。
出自《
韶華休笑本無根。摘自清代曹雪芹的》[宋代] 蘇軾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
出自《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宋代] 蘇軾
日射紗窗風(fēng)撼扉,香羅拭手春事違。
出自《日射》[宋代] 蘇軾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出自《離騷》[宋代]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