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故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釋義】比喻不把制造動亂的罪魁禍首除掉,國家就不得安寧;也用來泛指壞人不除,災禍無窮。慶父:魯莊公的長弟;未已:沒有了結。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典故出處】 《左傳?閔公元年》。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故事】春秋時候,魯國國軍魯莊公的長弟慶父,是魯國的執(zhí)政大夫,他早想圖謀自立,一再在國內(nèi)制造內(nèi)亂。
魯莊公有兄弟四人,除慶父外,還有兩個弟弟。莊公前后討了四個妻子,其中夫人哀姜無子,其余三個各生一子:子般、申和開。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去世以后,魯國擁立了莊公的兒子子般做國君。這時,慶父更是迫不及待地要奪取子般的君位。子般繼承君位還沒有兩個月,慶父便派人把他殺了。為了掩人耳目,不致暴露自己的野心,慶父又暫時讓魯莊公的另-個兒子開當了國君??墒?,只有—年多,慶父又派人把開殺死了。慶父接連殺死了兩個國君,弄得國內(nèi)一片混亂。
當時,作為諸侯的盟主的齊桓公,在子般被殺之后,便派大夫仲孫湫去視察魯國的情況,以表慰問。仲孫湫在魯國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回到齊國對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意思是說: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
齊桓公又問:“若之何而去之?”意思是:那么怎樣才能除掉慶父呢?
仲孫湫回答說:“難不已,將自斃,君且待之!”意思是:慶父—再制造內(nèi)亂,必將自取滅亡,您且等著看吧!
果然,一再制造動亂的慶父,在殺了國君開以后,終于引起了魯國人民的憤慨,紛紛起來反對他。慶父見形勢不妙,就逃到莒(音jǔ舉)國去了。
后來,魯國又擁立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申做了國君,史稱魯僖公。僖公繼位后,就派人給莒國送去禮物,請求把慶父送回魯國。在半路上,慶父被迫自殺了。
后來,人們便把“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這句話,引申為“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