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竹彈絲的意思
品竹彈絲拼音:pǐn zhú tán sī
[成語解釋]品:吹弄樂器;竹:指簫笛之類管樂器;絲:指琵琶、二胡之類弦樂器。指吹彈樂器。
[典故出處]元·無名氏《貨郎擔》第四折:“又不會賣風流,弄粉調脂;又不會按宮商,品竹彈絲?!?/p>
[ 近義詞 ]品竹調絲
[成語用法]清·無名氏《隔簾花影》第八回:“日日擎鷹走馬,品竹彈絲,好不受用。”
[使用熱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吹彈樂器
[成語結構]聯(lián)合式
[產(chǎn)生時間]古代
[英文翻譯]blow a flute and strum a lute;
品竹彈絲成語接龍
品竹彈絲成語接龍 (新手初學接龍)
品竹彈絲→絲竹八音→音容如在→在家出家→家見戶說→說是道非→非池中物→物議沸騰→騰騰兀?!X8F年→年登花甲→甲堅兵利→利用厚生→生拉硬扯→扯篷拉纖→纖芥之疾→疾惡若讎
品竹彈絲成語接龍 (高手升級接龍)
品竹彈絲→絲紛櫛比→比物假事→事危累卵→卵覆鳥飛→飛鷹走狗→狗仗人勢→勢不兩立→立功贖罪→罪上加罪→罪惡深重→重睹天日→日久年深→深仇宿怨→怨聲載路→路無拾遺→遺編墜簡→簡明扼要→要好成歉
品竹彈絲相關成語
品竹彈絲成語造句
1、學得一身風流俊俏,更兼品竹彈絲,無有不會。
2、書上說幽王為她造瓊臺、制美裳,召樂工鳴鐘擊鼓、品竹彈絲,令宮人歌舞進觴,只為取其歡。
3、況他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五,就會描鸞刺繡,品竹彈絲,又會一手琵琶。
品竹彈絲
品竹彈絲相關成語
- 定時炸彈(定時炸彈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48人關注
[成語解釋]由計時器控制、能在預定時間自動引爆的炸彈。比喻潛伏的危機[典故出處]鄧小平《黨在組織戰(zhàn)線和思想戰(zhàn)線上的迫切任務》:“他們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勢力,不 ...[更多]
- 寸絲不掛(寸絲不掛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62人關注
[成語解釋]原為佛家語,比喻心中無所牽掛。后多指赤身裸體。[典故出處]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八:“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陸云:‘寸絲不掛。’”[ 近義詞 ...[更多]
- 寸絲半粟(寸絲半粟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36人關注
[成語解釋]比喻極微小的東西。[典故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兒子不能掐得寸絲半粟孝敬父親,倒要破費了父親產(chǎn)業(yè),實在不可自比于人,心里愧恨之極!”[ 近 ...[更多]
- 對牛彈琴(對牛彈琴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47人關注
[成語解釋]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典故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更多]
- 尺竹伍符(尺竹伍符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94人關注
[成語解釋]本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亦借指軍隊。[典故出處]明·方孝孺《書夷山稿序后》:“吾觀四明蔣先生,羈寓數(shù)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 ...[更多]
- 履絲曳縞(履絲曳縞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15人關注
[成語解釋]穿絲履,著縞衣。形容奢侈。[典故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乘堅策肥,履絲曳縞?!盵使用熱度]生僻[感情色彩]褒義詞[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生 ...[更多]
- 弄竹彈絲(弄竹彈絲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46人關注
[成語解釋]指吹奏管弦樂器。[使用熱度]一般 ...[更多]
- 彈絲品竹(彈絲品竹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55人關注
[成語解釋]吹彈樂器,諳熟音樂。[典故出處]宋·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戲文開場:“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彈絲品竹,那堪詠月與嘲風?!泵鳌钊釀佟队癍h(huán)記·皋謁延賞》:“盡 ...[更多]
- 彈丸之地(彈丸之地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10人關注
[成語解釋]彈丸:彈弓所用的鐵丸或泥丸。彈丸那么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狹小。[典故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 ...[更多]
- 彈丸脫手(彈丸脫手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19人關注
[成語解釋]比喻作詩圓潤精美、敏捷流暢。[典故出處]宋·蘇軾《次韻王定國謝韓子華飲》:“新詩如彈丸,脫手不移晷。”[成語用法]諸聯(lián)皆琢句清新,彈丸脫手?!锴濉て讲?...[更多]
- 彈丸黑子(彈丸黑子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27人關注
[成語解釋]比喻極小。亦作“彈丸黑志”。[典故出處]語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地惟黑子,城猶彈丸。”[ 近義詞 ]彈丸黑志[成語用法]名都大邑,所向皆破,而吾桐獨完 ...[更多]
- 彈丸黑志(彈丸黑志的意思、成語解釋及典故)34人關注
[成語解釋]比喻極小。[典故出處]語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地惟黑子,城猶彈丸?!盵 近義詞 ]彈丸黑子[成語用法]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二邊之患,我獨當之,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