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羌
27
氐羌拼音:dī qiāng
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氐族與羌族的并稱。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帶。
氐羌分詞解釋氐羌相似詞語
氐羌相關(guān)詞語意思
西羌的意思:西漢時對羌人的泛稱。亦指東漢羌人內(nèi)徙定居在金城﹑隴西﹑漢陽等郡的一支。
婼羌的意思: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若羌縣境。
頡羌的意思:古時泛指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
角氐的意思:同“角抵”。
巴氐的意思:氐人的一支。東漢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閬中縣)﹑宕渠(治今四川渠縣東北)郡北徙于漢中楊車板,號為楊車巴。魏武帝時,首領(lǐng)李虎率族眾500余戶附魏,受封將軍,并將族眾盡遷略陽北(今甘肅秦安縣東南),遂號為巴氐。西晉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間,關(guān)西連年饑饉,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領(lǐng)李特乘機擁兵割據(jù),于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漢政權(quán),為十六國之一。后漸與當(dāng)?shù)貪h族融合。
護羌的意思:“護羌校尉”的簡稱。西漢始置﹐職掌西羌事務(wù)。東漢沿置﹐晉惠帝時改稱涼州刺史。
氐首的意思:俯首。
氐酋的意思:氐族的首領(lǐng)。
氐賤的意思:低廉。
氐惆的意思:昏亂不安;郁悶不舒暢。
氐宿的意思: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也稱天根。
氐人的意思:氐族人。
渴羌的意思:1.亦作“渴羗”。2.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有一羌人,姓姚名馥……好啜濁糟,常言渴于醇酒。群輩常弄狎之,呼為‘渴羌’。”后因以稱嗜酒的人。3.用以稱嗜茶的人。
回氐的意思:墨神。
氐羌相關(guān)詞語拼音
- 回氐拼音:huí dī
- 青堂羌拼音:qīng táng qiāng
- 氐人拼音:dī rén
- 氐人國拼音:dī rén guó
- 氐土貉拼音:dī tǔ hé
- 氐宿拼音:dī sù
- 氐州第一拼音:dī zhōu dì yī
- 氐惆拼音:dī chóu
- 氐賤拼音:dī jiàn
- 氐酋拼音:dī qiú
- 氐首拼音:dī shǒu
- 巴氐拼音:bā dī
- 角氐拼音:jiǎo dī
- 渴羌拼音:kě qiāng
- 護羌拼音:hù qiāng
- 廣漢羌拼音:guǎng hàn qiāng
- 頡羌拼音:jié qiāng
- 白馬氐拼音:bái mǎ dī
- 盤頭氐拼音:pán tóu dī
- 婼羌拼音:chuò qiāng
- 西羌拼音:xī qiāng
- 本氐拼音:běn dǐ
- 黨項羌拼音:dǎng xiàng qiāng
- 黨羌拼音:dǎng qiāng
- 胡羌拼音:hú qiāng
氐羌詞語解釋
一帶:
1.一條帶子。常用以形容東西或景物象一條帶子。
2.泛指某一地區(qū)或其附近。
3.表數(shù)量。用于象帶子樣的物件。
4.表數(shù)量。用于景物或景色。
5.表數(shù)量。用于成排的門或建筑物等。
西北:
一般指陜西、甘肅、青海三省和寧夏、新疆兩自治區(qū)。
少數(shù)民族:
指多民族國家內(nèi)人口居于少數(shù)的民族,也有指外來移民的。在中國,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畬、高山、拉祜、水、東鄉(xiāng)、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等55個少數(shù)民族,人口約9132萬(1990年),占全國總?cè)丝?%。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格局。多有本民族語言文字,部分通用漢語文。宗教和自然崇拜有廣泛深刻的影響。社會發(fā)展較漢族緩慢,經(jīng)濟比較落后,且發(fā)展不平衡。多從事農(nóng)牧、漁獵生產(chǎn)。解放后,通過民主改革,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實現(xiàn)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jié)平等。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一起走上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道路。
羌族:
分布于四川的少數(shù)民族。約19.8萬人(1990年)。用羌語。無文字,長期通用漢文。崇奉屋頂白石為天神。喜吹羌笛,自娛自樂。流行“跳盔甲”傳統(tǒng)祭禮舞。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羌年等。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事畜牧,擅長掘井和石砌建筑技術(shù)。
氐羌相關(guān)成語
- 羌無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