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
《生查子·秋來愁更深》楊無咎 注釋
①雙蛾:即雙眉。
《生查子·秋來愁更深》楊無咎 鑒賞
這是一首傳統(tǒng)的閨怨題材,寫的是深秋時節(jié),閨中少婦思念遠方心上人,怨恨交織的情形。
詞作開首詞人把時間安排在深秋時節(jié),直陳閨中少婦因秋來而“愁更深”。自宋玉悲秋以來,對秋的無奈與嘆喟幾乎成了詩歌的一個傳統(tǒng)題材。而對婦女來說,則有更深一層含義在,那就是如漢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智锕?jié)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边@或許便是詞作中女主人公為何秋來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緊接次句詞人沒有繼續(xù)寫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轉(zhuǎn)而刻畫她的外形:“黛拂雙蛾淺”。這句是說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緒不好,無心刻意修飾自己的面龐,從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內(nèi)涵具體化和明朗化了。“翠袖怯天寒,修竹蕭蕭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詩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句是寫女主人公不僅無心去刻意妝飾打扮自己,甚至對天氣變化也不甚覺察,依舊夏裝著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體受不住了,才感覺到。一個“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單體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憐的特點。上片結(jié)句“修竹蕭蕭晚”,看似詞人是要以景作結(jié),寫女主人公住處周圍的環(huán)境,實則借此進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獨的形象。深秋薄暮,幾株修竹在秋風中瑟瑟搖動。單薄、孤寂,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寫照嗎?
下片詞作增加抒情分量。“此意有誰知,恨與孤鴻遠?!庇稍罐D(zhuǎn)恨,可知女主人公過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肮馒櫋痹诖擞休^豐富的含義,它不僅象征女主人公如失群的孤鴻,而且也表示她多么希望鴻雁能捎上自己的怨與恨(即詞中的“此意”),給遠在天涯的心上人。此外,這句也暗示這位女主公一直是佇立窗口,目送飛鴻遠去?!靶×⒈澄黠L,又是重門掩”二句是說,女主人公在蕭瑟的秋風中獨自佇立,目送孤鴻消失,寂寞無聊的一天又過去了,她悵然回到閨中,掩上門扉,周而復始地讓孤寂與凄涼籠罩著自己。這里的“又”字,看似平易,實是蘊含了女主人公的無數(shù)辛酸淚。
抒寫閨怨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tǒng)題材,這首《生查子》在思想內(nèi)涵上也并沒有寫出什么新意來,但在藝術(shù)上還是有一定的個性的。如情景二者之間的互相烘托、渲染,對女主人公心理的細膩刻畫等,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查子》楊無咎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天來愁更深,黛拂雙蛾淺。
翠袖膽怯春寒,修竹林蕭蕭晚。
這個意思有誰知道,遺憾和孤鴻遠。
小立背西風,又是重門掩。
注: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
作者介紹
楊無咎,宋人。
相關(guān)詩句
《生查子》[宋代] 楊無咎
去年元夜[1]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宋代] 楊無咎
年年玉鏡臺,梅蕊宮妝困。
今歲未還家,怕見江南信。
酒從別后疏,淚向愁中盡。
遙想楚云深,人遠天涯近。
《生查子》[宋代] 楊無咎
只知眉上愁,不識愁來路。
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
曉起理殘妝,整頓教愁去。
不合畫春山,依舊留愁住。
《生查子》[宋代] 楊無咎
只知愁上眉,不識愁來路。
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
逗曉理殘妝,整頓教愁去。
不合畫春山,依舊留連住。
《生查子》[宋代] 楊無咎
萬里彩衣遠,旬日黃花後。
蓬矢紀佳辰,蓮幕翻新奏。
更看桂枝香,歸獻靈椿壽。
同對小蟠桃,共醉長生酒。
《生查子》[宋代] 楊無咎
去年梅雪天,千里人歸遠。
今歲雪梅天,千里人追怨。
鐵石作心腸,鐵石剛猶軟。
江海比君恩,江海深猶淺。
《生查子》[宋代] 楊無咎
夜色明河靜,好風來千里。
水殿謫仙人,皓齒清歌起。
前聲金?中,後聲銀河底。
一夜嶺頭云,繞遍樓前水。
《生查子 獨游西巖》[宋代] 楊無咎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
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高高處。
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
作者千古名句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出自《送魏二》[宋代] 楊無咎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
出自《文心雕龍·神思》[宋代] 楊無咎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
出自《管子·禁藏》[宋代] 楊無咎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出自《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進士之東吳》[宋代] 楊無咎
雪嶺金河獨向東,吳山楚澤意無窮。
出自《送婆羅門》[宋代] 楊無咎
雙槳來時,有人似、舊曲桃根桃葉。
出自《琵琶仙·雙槳來時》[宋代] 楊無咎
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出自《紅樓夢·第一百十回》[宋代] 楊無咎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出自《早寒江上有懷 / 早寒有懷》[宋代] 楊無咎
不怕慢,只怕站。
出自《增廣賢文·下集》[宋代] 楊無咎
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
出自《列子·說符》[宋代] 楊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