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論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qiáng),諸侯不敢叛。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
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
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當(dāng)是時(shí)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
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
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
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xí)文公之余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亂涂地,無惑也,彼獨(dú)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fù)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為數(shù)子者皆不足以托國。
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吾觀史鰌,以不能進(jìn)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后之諫。
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fù)有賢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詩詞賞析
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于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qiáng),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腹烙趯m廷內(nèi)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yè)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fā)生,不是發(fā)作于作亂之時(shí),也必有其根源而預(yù)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qiáng)盛,我不說是由于管仲,而說是由于鮑叔。至于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于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于管仲。為什么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兇,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gè)人的是管仲?。」苤俨∥r(shí),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shí),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gè)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為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gè)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腹莻€(gè)音樂不停歇于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幸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gè)人,但其余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gè)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绻酥R桓公詢問時(shí),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啊!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qiáng)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可晉文公死后,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文公的余威,還能在一百年里充當(dāng)盟主。為什么呢?因?yàn)樗木麟m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dá)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齊國一敗涂地,這沒有什么疑問奇??!他僅依靠一個(gè)管仲,管仲卻死了。
天下并非無賢人,確實(shí)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桓公在世時(shí),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書里有記載他將死時(shí)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為人,并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這是他心中認(rèn)為這幾個(gè)人都不能托以國家重任。而且預(yù)料自己將死。這部書實(shí)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鰍,因?yàn)榛钪荒芩]用蘧伯玉和斥退彌子瑕,為此有身后勸諫之事。蕭何臨死,推薦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應(yīng)該如此??!國家因一個(gè)人而興盛,一個(gè)人而滅亡。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憑什么可以死掉呢?
《管仲論》蘇洵 古詩評析
管仲是歷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輔佐齊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績一向?yàn)槿朔Q道,連孔子對他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jià)。對于這樣一個(gè)典范人物,作者獨(dú)能從其不能推薦賢人這一要害之處進(jìn)行評說,其立論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會中,一個(gè)有作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會給國家?guī)硐麡O的甚至是災(zāi)難性的影響,這種例子在歷史上是不罕見的。因此,作者的見解是正確的。
本文文筆犀利,邏輯嚴(yán)密,令人無懈可擊,正如清人吳楚材所說:“立論一層深一層,引證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識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崩?,為了說明管仲提出的豎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只是一句毫無意義的空話,他把齊桓公和舜、孔子進(jìn)行比較,說明齊桓公不可能除掉這三個(gè)人。退一步說,即使是除掉了這三個(gè)人,“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談到管仲在臨死時(shí)沒有向桓公舉薦賢人是一重大失誤時(shí),作者又用史?、蕭何的事跡進(jìn)行對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結(jié)論,可以說是絲絲入扣,令人拍案叫絕。
本文批評了管仲在臨死前未能薦賢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齊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作者的觀點(diǎn)頗為新奇,可以稱為“翻案文章”。
《管仲論》蘇洵 翻譯、賞析和詩意
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攘夷狄,終身齊國富強(qiáng),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使用,威公死在亂,五公子爭奪君位,其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沒有安寧的歲月。
功業(yè)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的時(shí)候,這一定是產(chǎn)生;禍亂的發(fā)生,在寫作的時(shí)候不作,也一定是由兆。
所以治理的辦法是,我不說管仲,而問鮑叔。
及其亂了,我不說易牙、豎刁、開方,而說管仲。
為什么呢?豎刁、易牙、開方三子,他是亂國者,看他用的是,威公啊。
夫有舜才知道放四兇,有孔子才知道殺掉少正卯。
他威公是什么人?。靠粗尰腹赜萌?,管仲啊。
仲的疾啊,你問的關(guān)系。
當(dāng)時(shí)啊,我想管仲將整個(gè)天下的賢能的人來回答。
而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子,不是人之常情,不可接近而已。
啊!管仲以為桓公果然能夠不用三子了嗎?仲和威公相處多年了,也知道桓公的為人了嗎?威公聲不絕于耳,顏色不停在眼睛,而不是三人,就沒有以滿足他的欲望。
他開始不使用的,只是因?yàn)橛兄倭T了。
一天沒有仲,那三個(gè)兒子的人就可以彈冠而相互慶賀了。
仲以為要死的話可以用束縛桓公的手腳呢??如果齊國不擔(dān)心有三個(gè)兒子,而憂慮沒有仲。
有仲,那三個(gè)人,三個(gè)普通人罷了。
不對,天下難道少三個(gè)門徒嗎?即使桓公僥幸讓仲,殺了這三個(gè)人,而其余的人,你能列舉而去的嗎??噢!管仲是不知道本的了。
于是齊桓公詢問,普天下的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管仲雖死,而齊國還沒有為沒有管仲的。
為什么擔(dān)心三人?不說可以的。
五伯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文公的才能,不過威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
文公死,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文公的余威練習(xí),還可以做諸侯的盟主一百多年。
什么的?君主雖然不好,而還有成年人了。
桓公死了,齊國一敗涂地,不要迷惑了,他僅依靠一個(gè)管仲,而管仲卻死了。
天下從來沒有賢能的人,因?yàn)橛形叶鴽]有您的人了。
威公在那里,就說天下不再有管仲的人,我不相信的。
仲的書,有記得自己將死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為人,并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
是他們心中認(rèn)為這幾個(gè)人都不足以托付國家。
而且預(yù)料它會死,那么這本書實(shí)在是荒誕,不值得信賴的。
我看史鰍,因?yàn)椴荒苓M(jìn)蘧伯玉,而辭退彌子瑕,所以有身后勸諫。
蕭何將死,推薦曹參代替自己。
大臣的用心,本來應(yīng)該像這樣的。
國家因一人興起,以一人死亡。
賢能的人不感到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落,所以一定又有賢能的人,然后可以死。
那管仲的人,為什么死嗎?* 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ai),僅供參考
作者介紹
蘇洵,宋人。
作者千古名句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出自《金錯(cuò)刀行》[宋代] 蘇洵
夫嚴(yán)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出自《韓非子·顯學(xué)》[宋代] 蘇洵
口銜山石細(xì),心望海波平。
出自《學(xué)諸進(jìn)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span>[宋代] 蘇洵
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cái),仁者弗為也。
出自《墨子·32章 非樂(上)》[宋代] 蘇洵
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出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宋代] 蘇洵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出自《新晴野望》[宋代] 蘇洵
忘身辭鳳闕,報(bào)國取龍庭。
出自《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宋代] 蘇洵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出自《師說》[宋代] 蘇洵
慶人間七夕佳令。
出自《沉醉東風(fēng)·七夕》[宋代] 蘇洵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出自《增廣賢文·上集》[宋代] 蘇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