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同日而語的故事
【不可同日而語成語釋義】比喻事物性質(zhì)不相同,不能相互比較,不可相提并論。
【不可同日而語典故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二》。
【不可同日而語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候,有個縱橫家叫蘇秦,他讀了一些書,就想做大
官,但長期不得志。秦惠王執(zhí)政以后,他跑到秦國去游說,要秦惠王實行連橫的策略(即表面親善友好,各個擊破),秦惠王不理他。后來,他又跑到趙國向趙肅侯獻合縱之策(即聯(lián)合六國共同抗擊日益強大的秦國)。他說:“咱們六國的土地面積,是秦國的五倍;六國的軍隊,超過秦國的十倍。如果聯(lián)合六國的力量,一致對付西方的秦國,秦國便可以打敗。”趙肅侯認為很好,便封他為武安君,拜為相國。
蘇秦在游說趙王實行聯(lián)合抗秦的策略時曾說:“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 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意思是說:兩個國家在交戰(zhàn)中,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強要別人對自己稱臣和自己對別人稱臣,是截然不同的,這哪能同時并論呢!
后來,人們便由此引申出“不可同日而語”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后來引用時,有時“語”寫作“言”或“論”,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