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詞中,借鑒無處不在。比如曹操名作《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是借鑒于《詩經(jīng)·鄭風(fēng)·子衿》中的句子。
如果借鑒得好,會有“青出于藍”的效果。明代有一位詩人,填了一首《長相思》,人人都以為是宋詞,最后一句借鑒了范仲淹、李清照的名句,卻更顯含蓄雋永。
這位明代詞人名叫俞彥,這首詞就是他的名作《長相思·折花枝》。
《長相思·折花枝》
折花枝,恨花枝,準(zhǔn)擬花開人共卮,開時人去時。
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折下美麗的花枝,不覺又怨恨起花技,原來打算花開時我們一起賞花共飲,誰知花開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見蹤影。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卻早愁人,到相思時卻事無辦法擺脫它,心中稍稍平靜眉頭又露幾分。
這首小令全詞清新淡雅,流轉(zhuǎn)自然,富有民歌風(fēng)味,表達了女主人公因情人遠去而犯的離愁別緒以及對愛情的忠貞和對幸福的向往。
我們細看這首詞。
上片從“花”字生發(fā),鮮花象征著美好的事物,代表著純真的愛情。
“折花枝”盡管只是寫了女主人公的一個動作,但也自然會使人聯(lián)想到青春少女美麗的面龐及折花枝時的優(yōu)美姿態(tài)。
“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詞人著一“恨”字,準(zhǔn)確地刻劃了折花人心靈深處的悲苦,這首詞即以盈盈春色反襯人的失意。
“準(zhǔn)擬花開入共卮,開時人去時”,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淚,含情凝睇著伊入離去的方向。
女主人公本來打算同戀人在花開時節(jié)共同飲酒賞花,可是花開之日卻是人去之時,離愁既生,于是遷恨于花枝。不是恨花枝,恨的是自己的戀人,不過,這“恨”中也包含著愛的成份。
下片緊承上片意脈,回想昔日花好月圓共飲時,湖邊柳下細和語,卿卿我我蜜意時,女子懼怕孤獨、不甘寂寞。
“怕相思,已相思”將女主人公怨恨、思念、愛憐的感情,細膩、逼真地表達出來,直抒胸臆。
但“怕”又有何用,誰能擺脫這“剪不斷,理還亂”的憂愁。但當(dāng)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時,就已經(jīng)在相思了。
“輪到相思沒處辭”,表明主人公過去還未曾品嘗過相思之苦,正因為是初嘗,才更能體會到相思是那樣的折磨人,糾纏人,讓人沒法回避,無法推辭。
“眉間露一絲”,心中所思,形諸面容,“眉間”自然會“露一絲”,這“一絲”凝聚著主人公對戀人的無限深情與懷念。以“絲”諧“思”,采用民歌抒情慣用手法,清新含蓄,嬌態(tài)可憐。
這首詞中,最經(jīng)典的當(dāng)屬最后一句“輪到相思沒辭處,眉間露一絲”,歷來為人稱贊,這句詞其實是化用了李清照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清代學(xué)者王士禎在《花草拾蒙》中評價俞彥:“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視易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可謂此兒善盜。”“善盜”,亦是一種戲稱,也是夸俞彥擅于化用前人名作。
巧的是,李清照的這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是化用了前人范仲淹的名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王士禎接著說:這三首詞構(gòu)思相似,遣詞造句卻各有不同,各有其妙。(三詞構(gòu)思相似,造語卻不雷同,各有其妙?!痘ú菔懊伞罚?/p>
有時借鑒,也能青出于難,但是,這也需要自己去巧妙的化用,如果化用成功,也能成就一篇名作。
詩友們可以細品一下,這三句詞,你覺得哪一句,更能打動你呢?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范仲淹)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俞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