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歐陽舍人書》原文翻譯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譯文: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dá)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譯文: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fù)讀誦,真是感愧交并。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yàn)樗囊饬x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yàn)槭穫鲗θ说纳茞憾家灰患右杂涊d,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yáng)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gè)惡人,那么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dá)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積極建立功業(yè);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xué)多才、見識通達(dá)的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
注釋: 銘:在器物上記述事實(shí)、功德等的文字。通材:兼有多種才能的人。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yáng)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shí)。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譯文: 到了世風(fēng)衰微的時(shí)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yáng)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yàn)樗勒咦訉O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shí)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yīng)當(dāng)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dāng),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dāng)?shù)娜?,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注釋: 勒:刻。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shí)指,有實(shí)大于名,有名侈于實(shí)。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譯文: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yàn)榈赖赂呱械娜藢τ趷喝耸遣粫邮苷埻卸珜戙懳牡?,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shí)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shí)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shí)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注釋: 畜:積聚。兼勝:都好,同樣好。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bào),宜若何而圖之?
譯文: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shí)會同時(shí)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shí)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gè)。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dāng)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xué)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shí)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bào)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來表示呢?
注釋: 卓卓:卓著,突出樣子。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jìn)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jìn)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jìn)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譯文: 我又進(jìn)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xué)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yáng)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jīng)見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dāng)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yáng)?這種種美德,應(yīng)當(dāng)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注釋: 蹶:挫折??b:高大。
曾鞏簡介
唐代·曾鞏的簡介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jìn)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之一。在學(xué)術(shù)思想和文學(xué)事業(yè)上貢獻(xiàn)卓越。
...〔 ? 曾鞏的詩(14篇) 〕曾鞏優(yōu)秀詩作展示
墨池記1414人關(guān)注
[宋代] 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qiáng)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 [查看詳情]
贈黎安二生序1459人關(guān)注
[宋代] 曾鞏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shù)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shù)千言,辱以顧余。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fù)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 [查看詳情]
寄歐陽舍人書295人關(guān)注
[宋代] 曾鞏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 [查看詳情]
賞南枝1576人關(guān)注
[宋代] 曾鞏
暮冬天地閉,正柔木凍折,瑞雪飄飛。對景見南山?嶺梅露、幾點(diǎn)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綴枝。又豈是、一陽有私。大抵是、化工獨(dú)許,使占卻先時(shí)。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爭知。貴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綠是紅非。攀賞處、宜酒卮。醉? [查看詳情]
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4401人關(guān)注
[宋代] 曾鞏
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九月,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越州趙公,前民之未饑,為書問屬縣災(zāi)所被者幾鄉(xiāng),民能自食者有幾,當(dāng)廩于官者幾人,溝防構(gòu)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fā)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于籍者其幾具存,? [查看詳情]
喜寒1068人關(guān)注
[宋代] 曾鞏
純陽四時(shí)行,無復(fù)氣節(jié)勁。日火相吐吞,乾離力還并。玄冥失所安,恇怯擅操柄。我行東南野,憒憒若酣醟。喜逢青林長,葉蔓可韜映。正嗟天之高,玉色萬里凈。忽驚西山云,毫末生一鏡。須臾油然合,點(diǎn)滴飛雨進(jìn)。颼颼漸相扶,滂霈一何盛。積陰? [查看詳情]
晚望3473人關(guān)注
[宋代] 曾鞏
蠻荊人事幾推移,舊國興亡欲問誰。鄭袖風(fēng)流今已盡,屈原辭賦世空悲。深山大澤成千古,暮雨朝云又一時(shí)。落日西樓憑檻久,閑愁唯有唯此心知。?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