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詩,叫哲理詩。
簡單的詩句中,蘊藏著一個珍貴的哲理,時至今日,讀來,依然受益匪淺。
美文君整理了10句哲理詩詞,看有沒有讓你感慨的吧!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試玉真假還得三天,辨別樟木還得七年以后。
要知道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應(yīng)當再登上一層樓。
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它,也表達了只有積極向上才能高瞻遠矚。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蘇麟《斷句》
靠近水邊的樓臺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fā)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比喻因靠近某種事物而獲得優(yōu)先的機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我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由于我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與全貌,我們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限制,擺脫主觀的的偏見,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綜合分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
讀書時僅僅通過書本得到的知識,又是不完整和不深刻的,無論學得多少,心里都終會覺得淺薄。想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最終還是要回到實踐中去,實踐出真知。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身居高枝之上,不用借助秋風,聲音就可以傳得很遠。
一個人只要能做到修身自好,氣質(zhì)自然自內(nèi)而外流出,好酒不怕巷子深,聲名自然能夠遠揚,何須借助他人?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lǐng)。
在兩軍對戰(zhàn)中,如果把敵人的主帥擒獲或者擊斃,其余的兵馬則不戰(zhàn)自敗。
在解決事情上要抓住關(guān)鍵,解決主要矛盾,其他的細節(jié)便可以迎刃而解。這和民間的“打蛇打七寸”的意思是一樣的。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盧梅坡《雪梅·其一》
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長處必然也有短處。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蘇軾《琴詩》
琴是如何發(fā)出聲音的?根據(jù)科學依據(jù)可知,其實,琴能演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敲擊鋼絲 ,產(chǎn)生振動發(fā)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fā)出琴音的物質(zhì)基礎(chǔ),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
任何一件事都是由幾個因素相輔相成的,沒有琴就無法聽到美妙的琴聲,沒有手也聽不到動聽的琴聲。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
——李紳《答章孝標》
只有假的金子才需要用真金來鍍,若是真金就不用鍍了。
只有虛假的,不好的東西才需要一個好的包裝。如果是真的好的東西就不需要華麗的包裝來掩飾了。
如果真的是好的產(chǎn)品、好的人才,不用太好的包裝,一定會有人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