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關(guān)于廬的成語
有關(guān)廬的成語
有關(guān)廬的成語共收錄11個
成語 | 意思 | 用法 | 出處 |
---|---|---|---|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zhì)。 | 復(fù)句式;作謂語、分句;形容不識事物的本質(zhì)。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三顧草廬 | 見“草廬三顧”。 |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真心誠意邀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回回目:“劉玄德三顧草廬?!?/td> |
初出茅廬 | 茅廬:草屋。原意指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接受邀請;就任軍師;首戰(zhàn)用計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兵;立下了戰(zhàn)功。后比喻剛進入社會或工作崗位;缺乏經(jīng)驗。 |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剛出道。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td> |
草廬三顧 |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 作賓語、定語;指求賢。 | 三國 蜀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td> |
廬山真面 | 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 作賓語、定語;指事物的真相。 | 清 楊倫《<杜詩鏡銓>序》:“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霧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見廬山真面?!?/td> |
三顧茅廬 |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td> |
倚廬之望 | 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迫切心情。 | 作賓語;多用于父母等。 | 唐·駱賓王《上廉使啟》:“雖噬臍思歸,空軫倚廬之望;而嚙臂未仕,非圖高蓋之榮?!?/td> |
廬山面目 | 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 作賓語、定語;指事情的真相。 | 清 段雪亭《<聊齋志異>遺稿例言》:“茍非自作聰明,即欲省其鉛槧,致令廬山面目,漸失其真?!?/td> |
倚人廬下 | 指依靠別人生活。 | 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郭沫若《芭蕉花》:“最初流到貴州省城,其次又流到云南省城,倚人廬下,受了種種的虐待?!?/td> |
廬山真面目 | 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廬山的真實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來面目。 | 偏正式;作主語、定語、賓語;用于人或事物。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td> |
茅廬三顧 | 見“草廬三顧” | 作賓語、定語;指求賢。 |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不肯去蘭省一朝登北闕,便想這茅廬三顧到南陽?!?/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