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關于四的成語
有關四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四的成語只列出前 100個
成語 | 意思 | 用法 | 出處 |
---|---|---|---|
群山四應 | 應:應和。四面群山紛紛響應。比喻一聲號召,人們群起響應。 | 作賓語、定語;用于響應。 | 朱自清《論標語口號》:“為的是‘發(fā)聾振聵’,是‘群山四應’,是人民的覺醒與起來?!?/td> |
四海一家 | 四海之內,猶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統(tǒng)。 | 作謂語、定語;用于局面等。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議兵》:“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td> |
四鄉(xiāng)八鎮(zhèn) | 泛指周圍的許多鄉(xiāng)村和集鎮(zhèn)。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4回:“當下統(tǒng)率大隊走到鄉(xiāng)下,東南西北,四鄉(xiāng)八鎮(zhèn)。整整兜了一個大圈子。” |
連三并四 | 同“連三接二”。 | 作定語、狀語;形容連續(xù)不斷。 | 老舍《趙子曰》第十九:“趙子曰一聲不發(fā),只連三并四的磕瓜子?!庇帧抖R》第四段三:“李子榮拉住馬威的手不放,連三并四的說:‘謝謝你!’” |
四山五岳 | 泛指四面八方各個地區(qū)。 | 作賓語、定語;用于地理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3回:“引一千余軍馬,盡是七長八短漢,四山五岳人?!?/td> |
四馬攢蹄 | 指兩手兩腳被捆在一起。 | 復句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 元 關漢卿《調風月》第二折:“則道是孤鴻伴影,幾時吃四馬攢蹄。” |
鼓噪四起 | 鼓噪:鳴鼓喧嘩。四面戰(zhàn)鼓響起,聲勢浩大。 | 作謂語、定語;用于戰(zhàn)爭等。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yún)群?,以疑兵驚之。” |
四清六活 | 形容機靈干練。 | 作謂語、定語;指人機靈。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8回:“這幾個都是慣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卻怎的也不曉事?!?/td> |
四分五裂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tǒng)一。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補語;用于政治等。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魏策一》:“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是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
調三斡四 | 挑撥是非。 |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口語。 | 元·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谌郏骸澳阈菽抢锉懔嫜览X,調三斡四,說人好歹,訐人曖昧?!?/td> |
文房四侯 | 指筆、硯、紙、墨。古人戲稱筆為管城侯毛元銳,硯為即墨侯石虛中,紙為好畤侯楮知白,墨為松滋侯易玄光,故稱。參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引文嵩《四侯傳》。 | 作主語、賓語;指書寫工具。 | 參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引文嵩《四侯傳》。 |
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 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
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 | 作謂語、賓語;指謀生。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餬其口于四方?!?/td> |
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 主謂式;作定語;含貶義。 | 《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薄际纠皆谶@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橫三豎四 | 猶言橫七豎八。 | 作狀語、定語;指雜亂無章。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一壇酒我們都鼓搗光了,一個個吃的把臊都丟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來。四更多天才橫三豎四的打了一個盹兒?!?/td> |
九洲四海 | 九洲:指中國;四海:古人認為,中國九州之久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此指中國以外的地方。指中國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 唐·盧照鄰《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無事,萬歲千秋樂未央?!?/td> | |
四不像 | 麋鹿。比喻不倫不類的事物。 | 作主語、賓語、定語、狀語;指不倫不類。 | 朱自清《羅馬》:“現(xiàn)在滿是一道道頹毀的墻基,倒成了四不像?!?/td> |
六通四辟 | 謂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時。 | 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td> |
四海九州 | 指全中國。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強人所難?!?/td> |
四海波靜 | 比喻天下太平。 | ||
危機四伏 |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td> |
四不拗六 | 指少數(shù)人拗不過多數(shù)人的意見。 | 主謂式;作謂語、分句;指少數(shù)人拗不過多數(shù)人。 | 明 楊慎《魯之郊禘辨》:“古語云‘三占從二’,今諺云‘四不拗六’,言貴從眾也?!?/td> |
偏三向四 | 謂偏向、袒護某方。 | 作謂語、賓語;用于偏袒。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30回:“這叫什么話?我們偏三向四啦?” |
重三疊四 | 形容多次重復。 | 作定語、狀語;指重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疊四,多少勞擾!此須大有為后痛更革之?!庇志硪话僖皇耍骸敖洉兴灾皇且粋€道理,都重三疊四說在理,只是許多頭面出來?!?/td> |
四角俱全 | 比喻完美無缺。 | 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若要外頭說去,老太太斷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給他,豈不四角俱全?” |
缺三短四 | 形容物品殘缺不全。 | 作謂語、定語;指殘缺不全。 | |
四鄰八舍 | 指左右鄰居。 | 作賓語、定語;用于口語。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動了諸親百眷、四鄰八舍,送人情,斗分子,雖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茍?!?/td> |
四海承平 | 國家持久太平。 | 作謂語、定語;用于局面等。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9回:“當今四海承平,萬方朝貢,有什么緊急事情,這等大驚小怪?” |
四體不勤 | 四肢不勞動。形容脫離勞動。 |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
國之四維 | 四維:指禮義廉恥。指治國的綱紀。 | 作主語、賓語;指治國的綱紀。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牧民》:“國之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td> |
四時氣備 | 四時: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具備。比喻人的氣度弘遠。 | 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
調三窩四 | 搬弄是非,挑拔離間。 |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口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調三窩四的?!?/td> |
四時充美 |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 ||
一謙四益 | 謙虛能使人得到好些益處。 | 緊縮式;作賓語、定語;指謙虛能使人得到很多好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td> |
牽五掛四 | 謂接連不斷。 | 作狀語;同“接二連三”。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于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 |
四德三從 |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指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 |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封建禮教。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娶了個四德三從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賴著眾親故?!?/td> |
版版六十四 |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變通。 | 復句式;作分句;比喻不會變通。 | 清 顧張思《土風錄》第13卷:“古執(zhí)不活動,呵為‘版版六十四’。此錢居中語也。” |
四通五達 | 四通八達。形容交通暢達無阻。 | 作謂語、定語;指道路等。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地。” |
四衢八街 |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 ||
暮四朝三 | ①《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T唬骸粍t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原指說法、做法有所變換而實質不變。②比喻反復無常。 | 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
四海承風 | 指全國都接受教化。 | 主謂式;作謂語;指全國都接受教化。 | 《孔子家語 好生》:“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化若四時而變物也。是以四海承風?!?/td> |
三親四眷 | 見“三親六眷”。 | 作主語、賓語、定語;泛指眾親戚。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1卷:“次日真?zhèn)€到三親四眷家去了一巡?!?/td> |
說三道四 | 道:說。指任意亂說亂講;惹是生非。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 清 崔灝《通俗編 言笑》:“莫學他人不知朝暮,走啟蒙鄉(xiāng)村,說三道四?!?/td> |
四海飄零 | 四海:代指全國各地。飄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處飄泊,生活無著。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云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云因殺之,借此安身?!?/td> | |
朝四暮三 | 原指使用騙術欺騙人。后比喻經常變卦,反復無常。 | 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 梁啟超《余之幣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調停之說進者,吾見其朝四暮三,無關宏旨?!?/td> |
四荒八極 | 四面八方極偏遠之地。 |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唐·白居易《八駿圖》詩:“四荒八極蹋欲遍,三十二蹄無歇時?!?/td> |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 形容舊時知識分子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 復句式;作定語、分句;含貶義。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
室徒四壁 | 猶言室內空無一物。喻貧窮。 | 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家中貧窮。 | 《魏書·陽固傳》:“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td> |
楚歌四面 | 比喻四面被圍,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 作賓語、定語;用于人的處境等。 | 清 陳維崧《河傳 虞美人花》詞:“楚歌四面,戰(zhàn)旗一片,歲歲江東?!?/td> |
放諸四海而皆準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 | 作謂語、定語;指普遍性的真理。 | 《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td> |
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遠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四方輻輳 |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轂上那樣匯集到一處。后引申為從各方聚集的意思。 | 《漢書 孫叔通傳》:“人人奉職,四方輻輳。” | |
目空四海 | 四海:指全國各地。眼看四海之內皆空。比喻目中無人、狂妄或自負之甚。 |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人很狂妄。 | 宋·陳亮《題喻季直文編》:“何茂恭目空四海,獨能降意于一世豪杰?!?/td> |
察三訪四 | 察:考查;訪:探查。指愛打聽調查別人的事情。 | 作謂語、賓語;用于為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饒這樣,天天還是察三訪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養(yǎng)身子?!?/td> |
九州四海 | 猶言天下。泛指全中國。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唐·盧照鄰《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無事,萬歲千秋樂未央?!?/td> |
三翻四復 | 變化無?;蚍磸投啻?。 | ||
四海鼎沸 | 四海:古人以為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用以指全國各地;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 作賓語、定語;指天下大亂。 |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并據(jù)之勢?!薄稌x書·祖逖傳》:“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與足下,當相避于中原耳?!?/td> |
推之四海而皆準 | 之:代詞,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 作謂語、定語;指普遍性的真理。 | 西漢·戴圣《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td> |
拿三撇四 | |||
四郊多壘 | 四郊營壘很多。本指頻繁地受到敵軍侵擾。形容外敵侵迫,國家多難。 | 主謂式;作定語;指敵軍四面逼近,形勢危急。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td> |
推三挨四 | 推:推諉。形容一再推諉拖延。 | 作謂語、賓語;用于處事。 |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幾次叫你做個手腳,你總是推三挨四,還打官話?!?/td> |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復句式;作定語、分句;含褒義。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zhàn)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td> |
三妻四妾 | 妻妾眾多的意思。 | 聯(lián)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妻妾眾多。 | 清 李漁《風箏誤 逼婚》:“你做狀元的人,三妻四妾,任憑再娶?!?/td> |
語四言三 | 指信口亂說閑話。 |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說話。 | 《群音類選 〈分釵記 計誘皮氏〉》:“為何的語四言三,平白地將人譏誚?!?/td> |
疑三惑四 | 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指人多疑。 |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多疑。 | |
五洲四海 | 泛指世界各地。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司馬達《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們,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興趣,注視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 |
文彩四溢 | 形容作品典雅。 | 作定語;指作品。 | |
挑三檢四 | 見“挑三揀四”。 | 作謂語、定語;形容過分地挑剔。 | 金近《穿花裙的狼》:“你這孩子,沒有你弟弟乖,挑三檢四的?!?/td> |
駢四儷六 | 駢體文每句四字、六字排比對偶。 | 聯(lián)合式;作定語;用于寫作。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駢四儷六,錦心繡口?!?/td> |
四通八達 | 通、達:暢通無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聯(lián)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 《子華子 晏子問黨》:“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td> |
挑三豁四 | 謂挑撥是非。 |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口語。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7回:“我們這個攪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長的舌頭,誰家著的他罷?” |
揚名四海 | 揚名:傳播名聲。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故以“四?!贝溉珖魈?;也指世界各地。指名聲傳遍各地。 | ||
推三宕四 | 推:推諉;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諉拖延。 | 作謂語、賓語;用于處事。 | 曾樸《孽?;ā返谖寤兀骸霸瓉韨}樵欠了米店兩個月的米賬,沒錢還他,那店伙天天來討,總是推三宕四,那討賬人發(fā)了急,所以就吵了起來。” |
雙拳不敵四手 | 一個人打不過眾人。指寡不敵眾。 | 作賓語、定語;用于口語。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9卷:“常言道,雙拳不敵四手?!?/td> |
四停八當 | 見“四亭八當”。 | 作謂語、定語;比喻十分妥貼。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1卷:“須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 |
吼三喝四 | 大聲吆喝 | 作謂語、狀語;指叫嚷,用于方言。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四回:“維持會這些人,每天就在一塊肥吃大喝,紙煙不離嘴,見人開口就是‘媽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風?!?/td> |
四方八面 | 到處;各個方面。 | 作主語、賓語、定語;形容范圍廣。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懷岳禪師》:“忽遇四方八面來怎么生?”宋·楊萬里《過百家渡四絕句》之二:“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td> |
吃四方飯 | 和尚道士到處化緣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 作謂語、定語;指僧道尼等。 | 沈從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內‘吃四方飯’的標致娘兒們,他無一不特別熟習?!?/td> |
板板六十四 | 宋時官鑄銅錢,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減。比喻刻板不知變通。板:即“版”,鑄錢的模子。 | 作定語、分句;比喻不會變通。 | 清 范寅《越諺 數(shù)目之諺》:“板板六十四,鑄錢定例也,喻不活?!?/td> |
四時八節(jié) |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jié):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節(jié)氣。 | 聯(lián)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季節(jié)。 | 唐 杜甫《狂歌行贈四兄》:“四時八節(jié)還拘禮,女拜弟妻男拜弟。” |
欺三瞞四 | 一再欺騙隱瞞。 |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一再欺騙隱瞞。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一聞之時,心頭火起,大罵尤辰無理,做這等欺三瞞四的媒人,說騙人家女兒。” |
推三阻四 | 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含貶義。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這事情應難、應難造次。” |
四海他人 | 謂沒有親戚關系。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元·尚仲賢《三奪槊》第三折:“俺雖然是舊忠臣,則是四海他人。” |
巴三覽四 | 比喻說話拉扯,沒有中心。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指胡亂說話。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我說的丁一確二,你說的巴三覽四?!?/td> |
接三連四 | 接連不斷。 | 作定語、狀語;形容連續(xù)不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9回:“我又沒逃了,這么接三連四的叫人來找?!?/td> |
三男四女 | 泛指眾多子女。 | 作賓語、定語;指子女。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回:“我掙了一份大家私,又沒有三男四女,只得這個孩子,若得他一舉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
四面受敵 | 各個方面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或攻擊。 | 作賓語、定語;用于局面等。 | 春秋·齊·管仲《管子·國蓄》:“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td> |
四海昇平 | 指天下太平。 | ||
邁四方步 |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辦事緩慢。 | ||
四海之內皆兄弟 |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八暮!敝柑煜?,全國。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 復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三長四短 | ①同“三長兩短”。②猶閑話,壞話。 | 作賓語、定語;借指人的死亡。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3回:“若再有三長四短,叫為兄的回去,怎生見你令尊令堂之面?” |
連三接四 | 同“連三接二”。 | 作定語、狀語;形容連續(xù)不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原來平兒出去,有賴林諸家送了禮來,連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來拜壽送禮的不少?!?/td> |
五湖四海 | 五湖:我國的五大湖泊(指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F(xiàn)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 聯(lián)合式;作主語、賓語;指全國各地。 | 唐 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td> |
挑三嫌四 | 見“挑三揀四”。 | 作謂語、定語;形容過分地挑剔。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為你黑間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這么個媳婦,你還挑三嫌四的。” |
倒四顛三 | 顛:顛倒。形容言行無條理或神智不清。 |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說話或做事。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來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顛三,一個黑沙,也是不值?!?/td> |
四腳朝天 | 四腳: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 作狀語、賓語;指仰面跌倒。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來爭,被覺空一推,跌個四腳朝天?!?/td> |
拉三扯四 | 指談話或議論牽扯無關的人或事。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指談話或議論亂牽扯到無關的人或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說,犯不著拉三扯四的。” |
四海皆兄弟 | “四?!敝柑煜拢珖?。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 復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 | 先秦·孔子《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td> |
四平八穩(wěn) | 原形容說話做事穩(wěn)當。現(xiàn)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chuàng)新精神的意思。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4回:“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wěn),心中暗喜?!?/td> |
四沖六達 | 四通八達的要道。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宋·陳師道《徐州學紀》:“徐地東近齊魯,北屬趙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沖六達之郊,南北之亢頸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