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關(guān)于辯的成語
有關(guān)辯的成語
有關(guān)辯的成語共收錄32個(gè)
成語 | 意思 | 用法 | 出處 |
---|---|---|---|
辯口利辭 | 辯口:口才好,善于辯論。指能言善辯,伶牙俐齒。 | 作賓語、定語;形容能言善辯。 | 漢 班昭《女誡》:“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
高談雄辯 | 大發(fā)議論,長于說理。形容能言善辯。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形容能言善辯。 | 唐 杜甫《飲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td> |
論辯風(fēng)生 | 議論辯駁,極生動(dòng)而又風(fēng)趣。 | 作謂語、狀語、定語;用于辯論等。 |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七寶山座》:“惟張九齡論辯風(fēng)生,升此座,余人不可階也?!?/td> |
眾口之辯 | 比喻各學(xué)派間的辯論。 | 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xué)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雜堅(jiān)白,然不然,可不可,因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dá)已?!?/td> |
事實(shí)勝于雄辯 | 事情的真實(shí)情況比喻雄辯更有說服力。 | 主謂式;作分句;含褒義。 | 魯迅《<熱風(fēng)>題記》:“現(xiàn)在擬態(tài)的制服早已破碎,顯出自身的本相來了,真所謂‘事實(shí)勝于雄辯’?!?/td> |
大辯不言 | 大辯:善于辯論。有口才、善于辯論的人,并不多說話以顯示自己。 | 作賓語、定語;指人沉穩(wěn)。 | 《莊子·齊物論》:“大辯不言,大仁不仁?!?/td> |
辯才無礙 |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dá),言辭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 主謂式;作謂語;形容言辭流暢,能言善辯。 | 《大乘起信論》:“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td> |
無可置辯 | 沒有什么可爭辨的。 | 偏正式;作謂語;表示確實(shí)無疑。 | 清 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此譬至明,以詰形家,亦無可置辯?!?/td> |
有口難辯 | 雖然有口;卻難以分辯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無處申訴。 | 連動(dòng)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有難言之隱。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難辯,倒被他纏住身子,不好動(dòng)身?!?/td> |
不容置辯 | 置:安放。不容許別人進(jìn)行辯解。指沒有辯護(hù)的余地。 |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允許分辯陳說。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盡釋,惟某后至,不容置辯,立斬之?!?/td> |
百口莫辯 | 莫:不能;辯:辯白。即使有一百張嘴也辯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樣辯白也說不清楚。 | 主謂式;作謂語;形容有口難辯。 | 清 俞樾《右臺仙館筆記 大虹村》:“細(xì)細(xì)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辯矣?!?/td> |
博聞辯言 | 博:多。聞:傳聞。辯言:巧言。形容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言論。 | 《呂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td> | |
米鹽博辯 | 比喻議論廣博細(xì)雜。 | 作賓語;用于文章等。 | 《韓非子 說難》:“米鹽博辯 ,則以為多而交之?!?/td> |
百喙難辯 |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縱有眾多百口也很難辯解。同“百口莫辯”。 | 作謂語、定語;形容有口難辯。 |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六回:“此時(shí)證據(jù)顯然,百喙難辯。榮復(fù)證成延廣罪案十條,每服一事,即授一籌。” |
能言巧辯 | 形容能說會道,善于言辯。 |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善于言辯。 |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恰才靈壁之戰(zhàn),項(xiàng)王遣使征布會,布與龍且有隙,稱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辯之士,說他歸降,縱項(xiàng)王馳還……破項(xiàng)王必矣。” |
析辯詭辭 | 亦作“析辨詭詞”。謂巧言邪說。 | 作賓語、定語;指巧言邪說。 | 東漢·班固《漢書·揚(yáng)雄傳下》:“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眾。” |
不辯菽麥 |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后形容缺乏實(shí)際生產(chǎn)知識。 | 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脫離實(shí)際。 | 晉 葛洪《抱樸子 窮達(dá)》:“庸俗之夫,暗于別物,不分朱紫,不辯菽麥。” |
雄辯高談 | 辯論充分有力,言詞豪放不羈。形容能言善辯。亦作“高談雄辯”。 | 作謂語、賓語;用于書面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卻說安老爺?shù)脑?,一層逼進(jìn)一層,引得鄧九公雄辯高談,真情畢露。” |
覽聞辯見 | 指見識多,能說會道。 | 作謂語、定語;指見識多。 | 漢 袁康《越絕書 外傳紀(jì)策考》:“為人覽聞辯見,目達(dá)耳通,諸事無所不知。” |
雄辯強(qiáng)據(jù) | 雄:宏大。雄健的辯論,強(qiáng)有力的證據(jù)。 | 作賓語、定語;用于說話或?qū)懽鳌?/td> | 宋·王令《代韓愈答柳宗元示浩初序書》:“聞得子厚文,皆雄辯強(qiáng)據(jù),泥淵衍長?!?/td> |
不屑置辯 | 屑:認(rèn)為值得;置辯:辯論,申辯。認(rèn)為不值得分辯。 | 作謂語、定語;指不愿辯解。 | 魯迅《孔乙己》:“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td> |
百辭莫辯 | 用任何話語都無法辯白。 | 作謂語;形容有口難辯。 | 魯迅《準(zhǔn)風(fēng)月談·后記》:“被責(zé)難者處于時(shí)勢潮流之下,百辭莫辯,辯則反動(dòng)更為證實(shí)?!?/td> |
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 | 智:智謀,指巧詐,詭辯。巧詐足夠拒絕別人的規(guī)勸,言辭足夠掩飾自己的過失。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漢·劉向《說苑·臣術(shù)》:“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反言易辭而成文章,內(nèi)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
百喙莫辯 |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縱有眾多的嘴也不能辯解。同“百口莫辯”。 | 作謂語;形容有口難辯。 | 宋 陳亮《謝何正言啟》:“謗出事情之外,百喙莫辯;變生意料之余,三肱并折?!?/td> |
大辯若訥 | 訥:語言遲鈍,不善于講話。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fā)言持重,不露鋒芒。 | 作賓語、定語;指人沉穩(wěn)。 |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td> |
辯才無閡 | 佛教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dá),言辭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 作謂語、定語;形容能言善辯。 | 《藝文類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顯證一乘,宣揚(yáng)三慧,辯才無閡,游戲神通?!?/td> |
辯口利舌 | 指能言善辯,伶牙利嘴。 | 作賓語、定語;指人能言善辯。 | 漢 王充《論衡 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td> |
能言舌辯 | 言:說,講;辯:辯論。形容很會說話,善于辯論,口才好。 | 作謂語、定語;指人善于言辯。 | 明·黃元吉《流星馬》第一折:“圣人著小官傳與李道宗,便著差能言舌辯,通曉沙漠人言說語,你可去說將這匹馬來。” |
雄辭閎辯 | 雄:宏大,強(qiáng)有力;閎:宏大。雄健的言辭,強(qiáng)有力的辯論。 |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說話等。 | |
無可爭辯 | 沒有什么可爭辨的。表示確實(shí)無疑。 | 作謂語、定語;指確實(shí)無疑。 |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當(dāng)安所立。尤無可置辯矣。” |
能言善辯 | 善:擅長;辯:辯論。形容很會說話;善于辯論;口才好。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指人善于言辯。 | 元 尚仲賢《氣英布》:“若得能言巧辯之士,說他歸降。” |
無庸置辯 | 事實(shí)明顯或理由充足,用不著爭辯。 | 偏正式;作謂語、補(bǔ)語;指用不著爭辯。 | 郭沫若《抗戰(zhàn)以來的文藝思潮》:“尊重民族形式并不是復(fù)古,那是無庸置辯的?!?/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