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關(guān)于啞的成語
有關(guān)啞的成語
有關(guān)啞的成語共收錄30個(gè)
成語 | 意思 | 用法 | 出處 |
---|---|---|---|
推聾裝啞 | 比喻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 |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裝聾作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
妝聾做啞 | 假裝耳聾口啞,故意不理睬。 |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故意當(dāng)不知道。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gè)悄悄冥冥,一個(gè)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 |
啞然失笑 | 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來;啞然:形容笑聲。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禁不住笑出聲來。 | 漢 趙曄《吳趙春秋 趙王元余外傳》:“禹乃啞然而笑?!?/td> |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 黃連:中藥,味苦。啞巴吃了黃連,嘴里說不出來。比喻有苦難言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一章:“寡婦孤兒,恐怕受人欺侮,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td> |
推聾妝啞 | 謂裝作不聞不問,什么都不知道。 |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故意當(dāng)不知道。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td> |
裝聾做啞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dāng)不知道。 |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故意當(dāng)不知道。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方氏已許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裝聾做啞,聽他娶了一個(gè)妾?!?/td> |
啞巴虧 | 吃了虧不便說或不愿說。 | 作賓語、定語;用于口語。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4回:“且說苗家父子丟了銀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聲張,竟吃了啞巴虧了?!?/td> |
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 黃連:中藥,味苦。啞巴吃了黃連,嘴里說不出來。比喻有苦難言 |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曾樸《孽?;ā返诎嘶兀骸爸豢辔覈恢乩?,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td> |
低聲啞氣 | 猶言低聲下氣。 |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卑微。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陳顏低聲啞氣答道:‘本縣知縣相公,在此拜方義士?!?/td> |
啞口無言 | 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bǔ)語;含貶義。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 |
啞子做夢 | 比喻有話或苦衷說不出。 | 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 宋·蘇軾《雜纂》:“啞子做夢——說不得?!?/td> |
啞然自笑 | 啞然:笑聲。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禁不住笑出聲。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五羖大夫》:“質(zhì)明,視之,恰符五數(shù)。啞然自笑神之戲己也?!?/td> |
推聾作啞 | 見“推聾妝啞”。 |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故意當(dāng)不知道。 | 明·梅鼎祚《昆侖奴》第二折:“他說著英雄話,你怎的喬禁架,使不得推聾作啞。” |
啞子吃黃連 | 歇后語。比喻有苦說不出。 | 作賓語、定語;指有苦說不出。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三回:“正是啞子吃黃連,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td> |
啞然一笑 | 啞然:笑聲。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禁不住笑出聲。 | 清·葉燮《原詩·內(nèi)篇》:“穿窬鄰人之物以為己有,即使盡竊其連城之璧,終是鄰人之寶,不可為我家珍,而識(shí)者窺見其里,適供其啞然一笑而已?!?/td> |
啞啞學(xué)語 | 形容嬰兒咿咿呀呀地學(xué)大人說話的神情。 | 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小孩說話的神情。 | 《精衛(wèi)石》第二回:“已生一子周歲,剛是啞啞學(xué)語?!?/td> |
啞然而笑 | 啞然:笑聲。發(fā)出啞然的大笑聲。 | 作謂語、狀語;用于處事。 | 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乃啞然而笑?!?/td> |
啞子得夢 | 啞子:啞巴。啞子做了一個(gè)夢,心里全明白,卻不能向人表達(dá)。比喻有某種感受卻無法向人說出來。 | 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石霜圓禪師》:“啞子得夢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td> |
不啞不聾 | 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dāng)阿婆阿公。指長輩要寬宏大量。 | 作謂語、定語;用于為人。 | 《古尊宿語錄·大慧普覺禪師》:“豈不見道,不啞不聾,不做大家公。” |
吃啞巴虧 | 自己遭受暗算或受損吃虧,不敢聲張或無法申訴,只好自認(rèn)吃虧。 | 作謂語、賓語;指只好自認(rèn)吃虧。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四回:“且說苗家父子丟了銀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聲張,竟吃了啞巴虧了。 |
裝聾作啞 | 假裝耳聾口啞。形容故意不理睬;裝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裝聾做啞”。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 元 馬致遠(yuǎn)《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 |
推聾做啞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假做不知。 |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故意當(dāng)不知道。 | 元·無名氏《鬧銅臺(tái)》第二折:“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做啞,待時(shí)守分?!?/td> |
啞子托夢 | 見“啞子做夢”。 | 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 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折:“做了個(gè)啞子托夢,說不的這場板障?!?/td> |
啞口無聲 | 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同“啞口無言”。 |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驚訝等。 | 《再生緣》第三九回:“話說孟夫人聽了這些言語,只氣的啞口無聲。” |
裝聾裝啞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dāng)不知道。 |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故意當(dāng)不知道。 | 茅盾《小巫》:“蔓姐幾次三番乘機(jī)會(huì)說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樣過日子,老爺只是裝聾裝啞?!?/td> |
咿咿啞啞 | 物體轉(zhuǎn)動(dòng)或搖動(dòng)的聲音,小兒學(xué)語或低哭聲,也指鳥叫聲。 | 作定語、狀語;用于聲音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那梢公點(diǎn)頭,只不應(yīng)岸上的人,把船望上水咿咿啞啞的搖將去?!?/td> |
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 啞子:啞巴;黃柏:黃檗,味苦。啞子嘗到黃柏的苦味,知苦說不出。比喻有苦難言 | 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文姜深閨寂寞,懷念諸兒,病勢愈加,卻是胸中展轉(zhuǎn),難以出口。正是‘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td> |
啞子尋夢 | 見“啞子做夢”。 | 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 元·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似鰾膠粘住口角,似魚刺嘎了喉嚨,低著頭似啞子尋夢。” |
詐啞佯聾 | 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 《群音類選 官腔類 雙忠記 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
啞然大笑 | 啞然:笑聲。發(fā)出啞然的大笑聲。 | 作謂語、狀語;用于處事。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啞然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