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關于喻的成語
有關喻的成語
有關喻的成語共收錄17個
成語 | 意思 | 用法 | 出處 |
---|---|---|---|
罕譬而喻 | 說話用不著多比方,都能聽懂。形容話說得非常明白。 | 作謂語、狀語;指文辭精練。 | 《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td> |
喻之以理 | 喻:曉喻,開導。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人。 | 作謂語、定語;指開導別人。 | 宋·洪邁《夷堅志·丙志》第14卷:“然此婦見鷙獸不怖悸,乃能言之有理,亦難能也。” |
不言而喻 | 言:說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很明顯。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td> |
托物陳喻 | 借事物設喻。 | 作謂語、賓語;用于寫作與說話等。 | 元·楊載《詩法家教·諷諫》:“古人凡欲諷諫,多借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托物陳喻,以通其意?!?/td> |
引喻失義 |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 作謂語、賓語;指比喻失當。 | 三國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td> |
以古喻今 | 喻:說明。借用古代的事來說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借用古代的事來說明現(xiàn)今的道理。 | 《北史 長孫嵩傳》:“昔叔孫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xiāng),以古方今,無漸曩哲。” |
舟水之喻 | 舟:船。對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載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幫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來反抗推翻朝廷。 | 作賓語;用于比喻句。 | 《三國志·魏志·王基傳》:“愿陛下深察東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駟于未盡,節(jié)力役于未困。” |
不可言喻 | 喻:說明,告知。不能用言語來說明。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不能用語言來表達。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江城》:“生于此時,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亂絲,不可言喻?!?/td> |
妙喻取譬 | 譬:比喻。用巧妙的比喻進行闡述。 | 作定語、狀語;用于說話或作文等。 | 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只見頌久在講壇上步來步去,妙喻取譬地講得頭頭是道。” |
引古喻今 | 征引古代史實或文獻來喻說當前的現(xiàn)實。 |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書面語。 | 晉·葛洪《抱樸子·疾謬》:“引古喻今,言微理舉?!?/td> |
遠引曲喻 | 喻:譬喻。說話不敢直言,以遠離當前的事例來作引證,繞彎子以其他事來打比方。 |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書面語。 | 《清史稿·太宗本紀》:“諸臣有艱苦之情,亦據(jù)實奏聞。茍不務直言,遠引曲喻,剿襲紛然,何益于事?” |
辭喻橫生 | 橫生:橫逸而出。言辭生動,橫逸而出。 | 作謂語、定語;用于文章等。 | 漢·王充《論衡·物勢篇》:“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生為勝,或詘弱綴帢?!?/td> |
讬物陳喻 | 借事物設喻。 | ||
借古喻今 | 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現(xiàn)實中的今人今事。 |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處事。 | 熊召政《張居正》第三卷第八回:“張居正并沒有直筒筒講出自家觀點,而是宕開話頭借古喻今?!?/td> |
家喻戶曉 | 喻:明白;曉:知道。家家都清楚;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廣為流傳。 | 宋 樓鑰《繳鄭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戶曉,必有輕議于下者?!?/td> |
家喻戶習 | 家家通曉,戶戶熟悉。 | 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廣為流傳。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余以《琵琶》雖極天工人巧,終是傳奇一家語。當今家喻戶習,故易于動人。” |
不可理喻 | 理:道理;事理;喻:開導;使明白。不能夠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他。形容態(tài)度蠻橫不講理。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態(tài)度蠻橫不講道理。 |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褐蓋》:“要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