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簡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左丘明的詩文(68篇)〕人物生平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zhèn)東衡魚村)人。 史學家。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為炎帝后裔,是姜子牙的子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今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后又輾轉來到魯國,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zhèn)洌瑸闀r人所崇拜。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創(chuàng)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兩部史學巨著。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于孔子。左丘明晚年雙目失明,因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故后人亦稱盲左。
左丘明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一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
為了著述歷史,左丘明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閱檔案,回魯后孔子便寫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容浩繁的《左傳》。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相傳周公治禮作樂,魯國保存了前代的多種禮樂制度和文獻,所以魯國一向有“禮樂之邦”的美稱。西周滅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蕩然無存,卻在東方魯國保留得相當完整。當時魯國的各種文獻和檔案資料,屬于太史職掌收藏,左丘明既然為魯國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時代中原最豐富的文獻資源。因此,左丘明能夠寫出《左傳》這樣一部規(guī)??涨暗氖穼W巨著也就不難理解了?!蹲髠鳌返木幾?,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國思想史、史學史、文學史和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領諸侯討伐楚國,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為使子孫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后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左丘明歷經30余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xiāng),不久就雙目失明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秶Z》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鄉(xiāng)肥城石橫鎮(zhèn)衡魚村東北處。
評價
簡述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br /> 漢代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 ”。
647年(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
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檢封左丘明為“先賢”。
詳述
為人品格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現存于孔府檔案館的《左傳精舍志·薦圣圖》載:“趙師圣云: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圣人歟,夫圣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欲謀,其將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與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矣。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于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墩撜Z·公冶長》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笨鬃舆€與左丘明一起入周觀史修《春秋》,《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入周,觀書于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其為表里。”
情操高尚 君子之風
左丘明的故里,至今仍存有許多關于他的文化遺跡?!岸季f”,意思是君子的居住地,僅這一故里的名稱,就生動地反映出左丘明當年的“君子”風范。左丘明的生平事跡,確實是充滿了“君子”的美譽。
春秋時代史官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便是崇尚歷史文獻記錄的真實性。例如,齊國大臣崔杼惱恨齊莊公與妻子姜氏通奸,便制造機會,誘騙齊莊公到自己家里與姜氏幽會,然后借機殺掉了齊莊公。事后齊國太史記錄國史時,便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很生氣,殺掉了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先后繼任太史,又因如實記錄而被崔杼殺掉。他們的弟弟繼任后,仍在國史上如實書寫,崔杼怕引起公憤沒敢再殺。當時有位史官南史氏,聽說齊太史兄弟被殺,怕國史上留不下崔杼弒君的記載,就手持竹簡前往臨淄,要繼續(xù)完成記錄,后來得知已經完成,才中途返回。齊太史兄弟、南史氏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良史,他們把歷史的真實性看得很神圣,在記錄史事時,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不虛飾、不隱惡的原則,即使作出犧牲也要捍衛(wèi)國史的求真精神,表現了中國古代史官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和人格。
忠于歷史是史家的天職,正是這種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鑄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廣泛贊揚和“君子”美譽。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系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鬃釉宰笄鹈鳛榭U務撟约旱?a href=http://eklavyapremedicalimphal.com/cidian/cidian/gushi/zuor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做人原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也就是說,甜言蜜語、讒言媚色、卑躬屈膝,這種態(tài)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隱匿怨恨而佯裝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覺得可恥。孔子評價左丘明的這些話,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誠實耿直、品德優(yōu)良的人,這與秉筆直書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贊嘆左丘明的“君子”風范。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齊國,路過肥邑,感嘆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說,肥邑這塊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對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蔽膭儋|才稱得上史筆,文質彬彬才算得上君子,敬重的也是左丘明。
如果說《論語·公冶長》所引孔子的話是在贊嘆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么《論語·雍也》就是在贊揚左丘明的史家文筆了。春秋以后,左丘明的“君子”美稱一直沿用下來,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稱左丘明為“魯君子”,可見左丘明“君子”美譽的深遠影響。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駒支不屈于晉
會于向,將執(zhí)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zhí)女?!?/p>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莨闷浯蟮?,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zhí)政,猶肴志也,豈敢離逷?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瞢焉。”賦《青蠅》而退。
駒支不屈于晉
會于向,將執(zhí)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zhí)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莨闷浯蟮拢^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zhí)政,猶肴志也,豈敢離逷?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瞢焉?!辟x《青蠅》而退。
駒支不屈于晉
會于向,將執(zhí)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zhí)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莨闷浯蟮拢^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zhí)政,猶肴志也,豈敢離逷?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瞢焉?!辟x《青蠅》而退。
子產壞晉館垣
公薨之月,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
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闬閎,厚其墻垣,以無憂客使。今吾子壞之,雖從者能戒,其若異客何?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葺墻,以待賓客。若皆毀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請命。
子魚論戰(zhàn)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夏,宋公、衛(wèi)侯、許男、滕子伐鄭。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zhàn)于升陘。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師敗績。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备ヂ?。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奔汝惗髶糁?,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人物資料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zhàn)。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xiāng)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zhàn)?”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yǎng)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辈軇セ卮鹫f:“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辈軇フf:“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辈軇セ卮鹫f:“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zhàn),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p>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下了戰(zhàn)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zhàn)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p>
注釋
1.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2.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4.伐:攻打。
5.我:指魯國?!蹲髠鳌犯鶕斒范鴮?,故稱魯國為“我”。
6.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莊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8.謀:謀議。
9.間(jiàn):參與。
10.鄙:鄙陋,目光短淺。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戰(zhàn):就是“以何戰(zhàn)”,憑借什么作戰(zhàn)?以,用,憑,靠。
1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yǎng)”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以,把。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17.加:虛報夸大。
18.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20.獄:(訴訟)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實情。
23.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種類。
24.可以一戰(zhàn):就是“可以之一戰(zhàn)”,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以。以,憑借。
25.戰(zhàn)則請從:(如果)作戰(zhàn),請允許(我)跟從去。從:隨行,跟從。
26.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zhàn)車。之,指曹劌。
27.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
28.敗績:軍隊潰敗。
29.馳:驅車追趕。
30.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
31.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趕,這里指追擊。
34.既克:已經戰(zhàn)勝。既,已經。
35.夫戰(zhàn),勇氣也:作戰(zhàn),(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沒有實際意義。
36.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
40.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教材編寫者)后加的。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文言現象
三行對譯
1.十年春,齊師伐我,
魯莊公十 年的春天,齊國軍隊來攻打我們魯國,
伐:進攻,攻打。 齊師:齊國的軍隊。
2.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
魯莊公將要應戰(zhàn)。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將:將要。
3.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他的同鄉(xiāng)說:“有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間:參與。 謀:謀劃。
4.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p>
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遠謀:深謀遠慮。
5.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
于是他拜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您憑借什么和齊國作戰(zhàn)?”
乃:于是,就。 何以戰(zhàn):就是“以何戰(zhàn)”,憑什么作戰(zhàn)?以,憑、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魯莊公說:“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們分給臣子?!?/p>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養(yǎng)”的意思。 弗:不。 專:個人專有。
7.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p>
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從:聽從,服從。
8.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玉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必須對神說實話?!?/p>
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豬、牛、羊等。玉帛,玉和絲織品。 加:虛報。信:實情。
9.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p>
曹劌回答說:“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會保佑(你)。”
孚:為人所信服。 福:賜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p>
獄:案件。 雖:即使。 察:明察。 必:一定。 以:根據。 情:(以)實情判斷。
11.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這個條件)去打仗。作戰(zhàn)時請允許我跟隨著去?!?/p>
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屬:類。 可以:可,可以;以,憑借。 請:請允許。 從:跟從。
12.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
魯莊公和曹劌共同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
鼓:擊鼓進軍。戰(zhàn)于長勺:倒裝句,于長勺戰(zhàn)。之:此為助詞,補足音節(jié),無實在意義。
13.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
曹劌說:“(現在)不行?!饼R軍擂過三通戰(zhàn)鼓。
14.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
曹劌說:“可以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追擊齊軍。
馳:驅車(追趕)。敗績:大敗。之:齊軍(也有一些教材譯為“補足音節(jié)”同“公將鼓之”的“之”,兩個解釋都可以用,或者聽老師的要求。)
15.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
曹劌說:“(還)不行?!毕铝藨?zhàn)車,察看齊軍車輪軋出的痕跡,
下:下車。 視:察看。其:他們的。轍:車輪軋出的痕跡。
16.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又登上車,手扶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說:“可以了。”于是追擊齊軍。
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擊。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問其故。
戰(zhàn)勝齊軍后,魯莊公詢問曹劌取勝的原因。
既克:戰(zhàn)勝齊軍后。既,已經。 克:戰(zhàn)勝,攻下 其:其中的。 故:原因。
18.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進軍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了。對方的士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戰(zhàn)勝齊軍.
夫:發(fā)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 鼓:擊鼓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枯竭。彼:他們的。 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旺盛。故:所以 克:戰(zhàn)勝。
19.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齊是)大國,是難以推測的,(我)恐怕在那兒有埋伏。
測:估計,推測。 懼:恐怕。 伏:埋伏。 焉:“于之”,語氣助詞。
20.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們車輪的印跡雜亂,望見戰(zhàn)旗倒下,所以才追擊齊軍?!?/p>
靡(mǐ):倒下。 故:所以。 之:代詞,指,齊軍。
古今異義
1.齊師<伐>;我 (古義:進攻 今義:討伐)。
2.齊<師>;伐我 (古義:軍隊 今義:老師)
3.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隔開,不連接) 。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輕視,看不起) 。
5.衣食所<安>;(古義:養(yǎng) 今義:安穩(wěn))。
6.弗敢<專>;也(古義:個人專有 今義:獨自掌握或占有)。
7.<犧牲>;玉帛 (古義:祭祀用的牛、羊、豬等 今義: 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
8.弗敢<加>;也 (古義:虛報夸大 今義:增加) 。
9.必以<信>;(古義:實情 今義:誠信)。
10.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jiān)獄 ) 。
11.必以<情>;(古義:以實情判斷 今義:感情)。
12.<忠>;之屬也(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忠心)。
13.忠之<屬>;也 (古義:類 今義: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戰(zhàn)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能,行) 。
15.神弗<福>;也(古義:賜福,保佑 今義:幸運)。
16.< 再>;而衰(古義:第二次 今義:事情進行重復,再一次)。
一詞多義
1.故:原因,緣故 (公問其故) 。
所以(故逐之) 。
2.(民弗從)從:跟從 。
(戰(zhàn)則請從)跟隨 。
3.其:代他的,這里指曹劌 (其鄉(xiāng)人曰)。
他們,指齊軍 (吾視其轍亂)。
4.以:憑借 (何以戰(zhàn))(可以一戰(zhàn))。
按照 (必以信)。
把 (必以分人)
5.請:請求 (曹劌請見)。
允許 (戰(zhàn)則請從)。
6.之:助詞,的 (小大之獄)。
代詞,代曹劌 (公與之乘)。
7.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虛報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
8. 間:暗暗地,私自(又間(jiàn)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中間,當中 (頹(tui)然乎其間(jīan)者)。
參與,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詞, (安得廣廈千萬間)。
一會兒,頃刻,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間斷, (雖與外人間隔)。
時刻, (奉命于危難之間)。
偶爾, (時時而間進)。
9.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呢"。(又何間焉)
兼詞,于此,在哪里。(懼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詞用為動詞。賜福,保佑。
2.公將鼓之: 名詞用為動詞。 擊鼓。
3.忠之屬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4.公與之乘:名詞作動詞,乘戰(zhàn)車,坐戰(zhàn)車。
5.下視其轍: 名詞作動詞,下車。
6.齊師敗績: 名詞用作動詞,大敗。
7.必以情:名詞用作動詞,(以)實情判斷。
文言句式
1.夫戰(zhàn),勇氣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2.忠之屬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可以一戰(zhàn):省略句“以”后省略了賓語“之”。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賓語“鼓”。
5.何以戰(zhàn):倒裝句,賓語前置,應為“以何戰(zhàn)”。
6.戰(zhàn)于長勺:倒裝句,“于長勺”,介賓短語,后置。
7.下視其轍,登軾(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的主語應為曹劌
段意
第一段(曹劌問戰(zhàn))
總: 敘述戰(zhàn)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
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乃入見”):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
第二層(“問”到段末) :寫曹劌和魯莊公關于戰(zhàn)前準備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曹劌參戰(zhàn))
敘述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經過。
第三段(《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
戰(zhàn)后曹劌論述戰(zhàn)役取勝的原因。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相關成語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丁恫軇フ搼?zhàn)》左丘明 古詩》)
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起來。
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
(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
彼竭我盈:他們的士氣已消失,而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重點
重點寫曹劌“論戰(zhàn)”,而不是戰(zhàn)爭經過。并通過對話突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曹劌和魯莊公作對比,突出了曹劌以上兩個特點。雖然魯莊公沒有遠見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恥下問,虛心的向曹劌請教。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zhàn)則請從”):寫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tài)發(fā)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zhàn)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zhàn)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zhàn),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xiāng)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戰(zhàn)斗中瞎指揮作了鋪墊;另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這是本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zhàn)”,抓住了作好戰(zhàn)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fā)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在曹劌看來,戰(zhàn)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zhàn)”。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zhàn)爭勝負關系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們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zhàn)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zhàn)勝齊軍的經過。
曹劌“取信于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魯國反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于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zhàn)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zhàn)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fā)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肮珜⒐闹?、“公將馳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擊的時機。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zhàn)役勝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zhàn)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yǎng)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于化劣勢為優(yōu)勢。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并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fā)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于取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
綜上分析,本文通過贊揚曹劌的遠謀,說明了在戰(zhàn)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zhàn)略防御原則——只有“取信于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主題
本文以曹劌為主、魯莊公為賓,通過他們有關齊、魯戰(zhàn)爭問題的對話,闡明弱國在對強國的戰(zhàn)爭中所采取的戰(zhàn)略原則,即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fā)制人等。
本文對戰(zhàn)爭原因和戰(zhàn)前雙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寫,對戰(zhàn)爭過程也只是用“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對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寫得很詳盡。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zhàn)的論述以及弱魯戰(zhàn)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把握好作戰(zhàn)時機,才能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道理。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背景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zhàn)”或“長勺之戰(zhàn)”。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記載了發(fā)生在公元前684年魯國與齊國的一場戰(zhàn)爭。春秋時期,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齊都臨淄,魯都曲阜),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公元前682年,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魯桓公死,他的兒子莊公繼位。由于齊襄公無道,他的弟弟小白預知齊國將有叛亂,便和鮑叔牙跑往莒國(現山東莒縣)寄身。魯莊公八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魯莊公九年,齊國大夫雍廩殺死公孫無知。這時,齊國無君,魯莊公欲送公子糾回國為齊君,但齊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齊即了君位,是為桓公?;腹驗轸攪{公子糾的事,懷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軍攻打魯國,進行報復。這就是《《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zhàn)爆發(fā)的直接原因。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zhàn)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fā)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寫作特點
1、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這是一篇記敘戰(zhàn)爭的短文,但重點不是記敘戰(zhàn)爭的經過,而是著重寫曹劌的“論戰(zhàn)”,凡是與表現主題無關的枝節(jié)就盡量省略。如第一段寫曹劌謁見莊公,進見的細節(jié)一概省略了,劈頭就問“何以戰(zhàn)”;第二段對戰(zhàn)場的復雜情況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寫,留待后面補敘,就更能突出“論戰(zhàn)”的見解;第三段只用“公問其故”代替了魯莊公一系列問話。但文章對戰(zhàn)前戰(zhàn)后反映曹劌戰(zhàn)略見解的談話,則詳加敘述,因為戰(zhàn)前是分析有無克敵制勝的條件,戰(zhàn)后是總結以弱勝強的原因,這些都是圍繞主題寫的,全文自始至終突出了“論”字,使人對長勺之戰(zhàn)的勝敗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結構嚴謹,前后照應。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戰(zhàn)爭的開始、發(fā)展、高潮和結局記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寫戰(zhàn)前準備,第二段寫戰(zhàn)時經過,第三段寫戰(zhàn)后總結,事態(tài)發(fā)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段與段之間的過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結尾“戰(zhàn)則請從”與第二段的“公與之乘”銜接,第二段的結尾“遂逐齊師”與第三段的“既克”銜接,三個段落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此外,文章前后的照應也十分緊密。以第二段與第三段為例,“三而竭”與上段“齊人三鼓”相照應;“吾視其轍亂”與“下視其轍”相照應;“望其旗靡”與“登軾而望之”相照應;“故克之”與“齊師敗績”相照應;“故逐之”與“遂逐齊師”相照應。第二段只寫“其然”,第三段補寫“所以然”,一記一議、一實一虛,前后照應,相輔相成。
3、用對話交代情節(jié)和刻畫人物。
曹劌與其鄉(xiāng)人的對話,說明了曹劌是一個關心國事而有遠謀的人物。在交代戰(zhàn)前準備時,詳細地寫了曹劌與魯莊公的三次對話,通過對話揭示出魯莊公昏庸無知,曹劌深謀遠慮。寫戰(zhàn)役經過,作者雖只寫了曹劌兩次說的“未可”、“可矣”的簡單話語,但卻形象地表現了曹劌成竹在胸、待機而動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問其故”又引出曹劌對戰(zhàn)爭的一大段議論,表現出曹劌的可貴的軍事見解。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解析
本文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zhàn),是魯國抵抗齊國進攻的一次戰(zhàn)役。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zhàn)役,但卻說明了戰(zhàn)略防御的原則,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中因為主觀指導的正確,后發(fā)制人,以小敵大、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說過:“春秋時候,魯與齊戰(zhàn),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zhàn),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zhàn)史中弱軍戰(zhàn)勝強軍的有名的戰(zhàn)例?!薄爱敃r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zhàn)役,卻同時是說的戰(zhàn)略防御的原則?!泵珴蓶|同志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們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它把古人某些片斷的感性認識和軍事實踐經驗,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上升為系統(tǒng)的軍事理論,為我們樹立了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光輝范例。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題解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zhàn)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zhàn)斗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zhàn)略、戰(zhàn)術?!皯?zhàn)”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zhàn)”。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洞呵铩肥囚攪木幠晔?,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因此后來一批文學家就開始為它作注?!洞呵铩纷畛踉膬H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注解最好的為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F今流傳下來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許多學者持懷疑態(tài)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認為,成書時間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zhàn)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zhàn)國時人編寫。
此文收錄于滬教版七年級下第30課、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21課、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27課、北京課改版八年級上冊25課、五四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魯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3課、長春版九年級上冊第10課。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古詩賞析
戰(zhàn)爭題材在《左傳》中寫得最好,詳略得當,而且都有聲有色,這篇文章就是一例?!恫軇フ搼?zhàn)》左丘明 古詩以“肉食者鄙”即當官的見識淺薄,不能考慮周全為理論基礎,而他的深謀遠慮開始的出發(fā)點是魯莊公能否以百姓利益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魯莊公對侍從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誠實,而非常注重魯莊公以民情審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認為這屬于對百姓忠心,可以一戰(zhàn)。
面對實力強大的齊國軍隊,曹劌沒有貿然行事,當齊軍三次擊鼓進軍,才建議擊鼓,一鼓作氣,戰(zhàn)勝齊軍于長勺,這件事也成為以弱勝強的典范?!蹲髠鳌穼@場戰(zhàn)爭沒有細致的描繪,簡單地用曹劌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戰(zhàn)爭的經過,以便使戰(zhàn)前戰(zhàn)后的論戰(zhàn)更加突出。如果說戰(zhàn)前論戰(zhàn)體現了曹劌的以民為戰(zhàn)爭之本的基本戰(zhàn)略思想,那么,戰(zhàn)后論戰(zhàn)則體現了他的戰(zhàn)術思想,“一鼓作氣”成為作戰(zhàn)打仗的經典理論。不過他不是只憑借勇力,“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則體現了他謹慎的態(tài)度。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zhàn)”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戰(zhàn)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zhàn)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于抓住戰(zhàn)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zhàn)術思想。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曹劌論戰(zhàn)》左丘明 翻譯、賞析和詩意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魯國。
公將要迎戰(zhàn)。
曹劌請求見。
同鄉(xiāng)人說:“高官厚祿的人,(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肉食者鄙,不能深謀遠慮。
”就進去見。
問:“為什么戰(zhàn)?”你說:“衣服食物,(我)不敢獨自專享,一定把(它們)分給別人。
”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你說:“犧牲玉帛,我不敢夸大虛報,一定誠信對神說實話。
”回答說:“小信不信任,神是不會賜福給您的。
”你說:“大小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據賣情處理。
”回答說:“忠誠之類的。
可以一戰(zhàn)。
打仗,就請跟隨。
”(普遍同:遍)公同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
公將鼓的。
曹劌說:“不可。
”齊軍三鼓。
曹劌說:“可以了。
”齊國軍隊大敗。
公將迅速的。
曹劌說:“不可。
”往下看他的教訓,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嘹望齊軍,說:“可以了。
”就追擊齊國軍隊。
攻克,魯莊公詢問曹劌取勝的原因。
回答說:“作戰(zhàn),要靠勇氣。
一鼓作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勇氣就減弱,到三次擊鼓時士兵勇氣已經竭盡了。
他們竭盡我滿,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那些大國,難以估計推測的,恐怕(他們)有埋伏。
我看他的痕跡混亂,遠望他們的軍旗倒下了,所以才追擊他們。
”* 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ai),僅供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千古名句
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系于職司。
出自《韓碑》[先秦] 左丘明
人情若比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
出自《醒世恒言·卷一》[先秦] 左丘明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出自《夢游天姥吟留別》[先秦] 左丘明
蜀犬吠日,比人所見甚??;吳牛喘月,笑人畏懼過甚。
出自《幼學瓊林·卷一·天文》[先秦] 左丘明
別后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
出自《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近》[先秦] 左丘明
人能弘道,焉知來者之不如昔也?
出自《》[先秦] 左丘明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出自《夢江南·蘭燼落》[先秦] 左丘明
飛雪帶春風,裴回亂繞空。
出自《春雪》[先秦] 左丘明
驚沙獵獵風成陣,白雁一聲霜有信。
出自《玉樓春·驚沙獵獵風成陣》[先秦] 左丘明
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jié)。
出自《》[先秦] 左丘明
資料參考:曹劌論戰(zhàn)(先秦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