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軍事
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蘇颋擢任宰相,張說以與其父蘇瓖為故交,撰《五君詠》獻蘇颋,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颋讀后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為“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于遐方”。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遷任荊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幽州地與奚、契丹接壤,為北方重鎮(zhèn)。這一年契丹首領李失活死,大臣可突于爭權(quán),發(fā)生了內(nèi)亂。唐朝派兵鎮(zhèn)壓,結(jié)果失利。張說上表,陳述利害,說:“臣熟知幽州兵馬寡弱,率欲排比,未可即用,城中倉糧全無貯積?!币虼?,他請求加強戰(zhàn)備,以防止邊患。
在此期間,張說考慮到“國儲未贍,邊軍未息”,為了“靜人業(yè)農(nóng)”,他上表情求屯田:“臣聞求人安者莫過于足食,求國富者莫先于疾耕。臣再任河北,備知川澤。竊見漳水可以灌巨野,淇水可以灌湯陰,若開屯田,不減萬頃,化萑葦為粳稻,變斥鹵為膏腴,用力非多,為利甚博。”因此,他希望朝廷“不失天時,急趨地利,上可以豐國,下可以廩邊,河漕通流,易于轉(zhuǎn)運,此百代之利也”。屯田既可增加國庫收入,減輕農(nóng)民負擔,又方便了水利交通,是一項很有益的措施。
開元七年(719年),張說檢校并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攝御史大夫,兼修國史。他再次上表論奏邊事,主張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實行安撫和睦政策,用兵不過是迫不得已的。后可突于終于立李失活的族弟郁于為國主,并遣使請罪。玄宗即冊立郁于,唐與契丹的糾紛終于圓滿解決了。
開元八年(720年)秋,朔方大使王晙密奏原突厥降戶勾引突厥,謀陷軍城,因誅殺殆盡。此事引起了散居在大同、橫野軍附近的拔曳固、同羅諸部的恐懼不安。為了平息事端,張說只率二十從騎,持節(jié)去各部安撫,晚上還住在他們帳中。拔曳固、同羅諸部聽到后深為感動,“由是遂安”。
開元九年(721年)四月,原突厥降將康待賓誘使諸降戶反叛,一時攻陷了蘭池六州。詔令王晙率兵討伐,并令張說知經(jīng)略??荡e暗中與黨項通謀,攻破了銀城、連谷,還占據(jù)了糧倉。張說率馬步兵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康待賓等大敗而逃。張說率軍乘勝追擊,當追到駱駝堰時,黨項部反戈。張說招撫黨項流散人員,使各安其業(yè)。討擊大使阿史那獻以為黨項反復無常,請全部誅殺。張說制止了這一濫殺的做法,說:“王者之師,當討叛柔服,豈可殺已降邪!”即奏請設置麟州,“以鎮(zhèn)撫黨項余眾”。同年九月,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開元十年(722年),詔命張說為朔方節(jié)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視邊防,處置兵馬。這時,康待賓余黨慶州方渠康愿子反叛,自立為可汗,劫掠牧馬,西渡黃河出塞。張說率兵追討,至木盤山擒獲了康愿子,并俘虜三千人。為了防止這一帶的突厥降戶再次騷亂,于是議請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余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這樣,朔方之地,空蕩無人。張說因功賜實封二百戶。
張說歷經(jīng)邊鎮(zhèn)數(shù)年,熟知邊防事宜。當時沿邊鎮(zhèn)兵多達六十余萬,他以時無強敵,奏請精減兵員,罷免二十余萬。玄宗對裁減三分之一有些猶豫。張說解釋說:“臣久在疆埸,具悉邊事,軍將但欲自衛(wèi)及雜使營私。若御敵制勝,不在多擁閑冗,以妨農(nóng)務。”
張說還著手對府兵進行了改造。當時諸衛(wèi)府兵,成丁入伍,六十歲免役,其家又不蠲免雜徭,漸漸貧弱,大都逃亡。先天二年雖然有所改革,規(guī)定二十五歲入伍,五十歲放免,屢次征鎮(zhèn)者,則十年免役。但實際上徒有此令,
并未能付諸實施。因此這時府兵之法日漸破壞,番役更替多不按時,衛(wèi)士逃匿,宿衛(wèi)之士無法得以保證。鑒于這種情況,張說建議,請召募壯士充宿衛(wèi),“不問色役,優(yōu)為之制,逋逃者必爭出應募?!毙谕饽急贿^十幾天,即得到精兵十三萬人,“分隸諸衛(wèi),更番上下。兵農(nóng)之分,從此始矣”。
張說的精減邊兵、改革府兵,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也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王夫之評論說:“張說所奏罷之二十萬人,無一人可供戰(zhàn)守之用,徒苦此二十萬之農(nóng)民于奉拚除、執(zhí)虎子、筑場,供負荷之下。故軍一罷,而玄宗知其勞民而弱國也,而募兵分隸之議行,漸改為長從,漸改為彍騎。窮之必變,尚可須臾待哉?”
政治
開元十一年(723),張說進為中書令。在政治制度上所進行的重要改革是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在唐初設于門下省,為宰相議政之所。貞觀之后,中書省權(quán)力漸重。武周時裴炎由侍中改任中書令,為便于政務推行,遷政事堂于中書省,但仍是宰相議政之所。張說任中書令后,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并“列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同時,政事印為“中書門下之印”。這一改制,使政事堂有其所轄部門與屬官,由宰相議政之所變?yōu)槌⒆罡邫?quán)力機構(gòu)。
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經(jīng)濟繁榮,政治升平,進入盛世。好大喜功的玄宗粉飾文治,特置麗正書院,聚集文學之士,或修書,或侍講,以張說為修書使總領其事。由于文學之士受到寵遇,對其供給也十分優(yōu)厚。中書舍人陸堅以為他們“無益于國,徒為糜費”,欲上奏罷免學士。張說反駁其言,說:“自古帝王于國家無事之時,莫不崇宮室,廣聲色,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fā)揮典籍,所益者大,所損者微。陸子之言,何不達也!”玄宗聽到后,“重說而薄堅”。
開元十三年(725),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定書院官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張說以宰相為學士知院事。他雖然地位顯赫,卻很謙遜。玄宗欲授任張說為大學士,他推辭說:“學士本無大稱,中宗崇寵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為稱?!焙髞碓诩t院舉行宴會,照舊例,官位高者先舉杯,張說欲打破陳規(guī),便對諸士子說:“吾聞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閥為先后?!庇谑?,眾學士一起舉杯同飲,一時傳為佳話。張說雅重詞學之士,善于GR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用人之長。當時,在文學上有造詣、有名聲的韋述、張九齡、許景先、袁暉,趙冬羲、孫逖、王翰等“常游其門”,趙冬羲兄弟六人,韋述兄弟六人并詞學登科,張說極口稱贊:“趙、韋昆季,今之杞梓也。”
張說“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咸諷誦之”。是當代無人能企及的。他一生著作宏富,除了參與修撰《三教珠英》、主持改撰《開元五禮儀注》以外,還主持編撰了《大唐六典》。又奉玄宗之命,與他人一起類集要事,為諸王子習讀而編寫了《初學記》30 卷。后人收集他的詩詞、文賦、表奏、碑文、墓志,總成文集30 卷。
文學
張說前后三次為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評文苑,獎掖后進,深孚眾望。他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長于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齊名,號稱"燕許"。皇甫《諭業(yè)》論唐文首列二家,謂"燕公之文,如口木口枝,締構(gòu)大廈,上棟下宇,孕育氣象,可以變陰陽,閱寒暑,坐天子而朝群后。其文駢、散兼擅,《舊唐書·張說傳》載其《諫武后幸三陽宮不時還都疏》等疏表 3篇,皆政論名作。其他題材佳篇,如《起義堂頌》、《西岳太華山碑銘》、《貞節(jié)君碑》、《姚文貞公神道碑》、《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或淵懿樸茂,或放出奇。沈曾植《菌閣瑣談》認為“燕許宗經(jīng)典重”,已開中唐古文作家梁肅、獨孤及和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先聲。張說又能詩,具盛唐風貌。官岳州后,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之助。古體如《鄴都引》,沈德潛以為“聲調(diào)漸響,去王、楊、盧、駱體遠矣”(《唐詩別裁集》);近體如《幽州新歲作》,方東樹以為“情詞流轉(zhuǎn)極圓美”,“親切不膚”(《昭昧詹言》)。一云張說又能為小說,相傳《虬髯客傳》為其所作(《說郛》、《虞初志》等題張作),但無確證。
有文集30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張燕公集》25卷、《四部叢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張說之集》25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人物生平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職卑微,僅為洪洞縣丞。張說為文運思精密,年輕時很有造詣。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張說遂屈居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遷左補闕。
長安初年(701年),詔令張說與徐堅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臺監(jiān)張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嶠總領此事。昌宗不學無術,只是廣引文詞之士,高談闊論,“歷年未能下筆”。唯張說與徐堅“構(gòu)意撰錄,以《文思博要》為本,更加《姓氏》、《親族》二部,漸有條流”。書修成后,遷右史、內(nèi)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后又擢任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703年),女皇男寵張昌宗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與人私議“太后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稱此是謀反,并脅迫張說作證,張說應允了。當上廷作證時,再次威脅他,張說卻慷慨陳詞,對女皇說:“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誣證之耳!”張昌宗陰謀敗露后,又氣急敗壞地反誣稱張說與魏元忠同謀反。張說又據(jù)理反駁,最后并說:“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臺衡,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睆?a href=http://eklavyapremedicalimphal.com/cidian/cidian/gushi/shuol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說理正詞嚴,揭露了張昌宗的非法行為,保護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則天卻不分是非曲直,反認為張說是“反復小人”,再次鞫審,最后竟被無辜流放于嶺外。
唐中宗復位后,張說入為兵部員外郎,后轉(zhuǎn)工部侍郎。景龍年間(707年—709年),遇母喪離職,服喪未滿,中宗欲起復授黃門侍郎,當時“風教頹紊,多以起復為榮”,張說卻推辭不受,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贊。服喪期滿,復授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張說遷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這年秋天,譙王李重福潛入東都,欲謀奪皇位。兵敗后,東都留守捕獲了其黨羽數(shù)百人,審訊多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獲了譙王的主謀張靈均、鄭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狀,其余誤捕下獄的一律宣布無罪釋放。張說辦事干練,深受睿宗的嘉獎,稱贊他說:“知卿按此獄,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豈能如此?”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
這時,李隆基尚居東宮為太子,張說為侍讀,備受親近禮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結(jié)朝臣,朋比為奸,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這年二月,唐睿宗曾對待臣說:“有術者上言,五日內(nèi)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侍臣們明白,此事顯然是旨在離間挑撥父子關系,以動搖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覷,不知說什么好。張說則直言不諱地說:“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jiān)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睿宗聽后十分高興,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監(jiān)國。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雖然退居為太上皇,但仍控制著朝政大權(quán)。太平公主仍依恃皇兄權(quán)勢繼續(xù)干預政事,變本加厲地謀害玄宗。她恨張說不趨附自己,便奏請睿宗,將他貶為尚書左丞,并出為東都留守。張說洞知太平公主之黨暗中懷有異謀,遂遣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鏟除太平公主之黨。故史稱“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zhí)颖O(jiān)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謀亂之后,玄宗即召張說拜中書令,封燕國公。
開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為相。張說因與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玄宗不予理睬。接著,張說又使殿中監(jiān)姜皎向玄宗建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張說的計謀,不顧一再阻撓,仍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后,張說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誠意。姚崇告發(fā)此事,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蘇颋擢任宰相,張說與其父蘇瑰為故交,撰《五君詠》獻蘇颋,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颋讀后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為“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遐方”。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遷任荊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開元十年(722年),詔命張說為朔方節(jié)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視邊防,處置兵馬。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進為中書令。開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張說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御筆寫藥方賜予他。由于醫(y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謚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為張說撰神道碑文。
人物資料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題石壁》張說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池如明鏡月華開,山學香爐云氣來。
神彩飛為鶺鴒賦,仙聲搖曳出鳳凰臺。
注: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
作者介紹
張說,唐人。
張說(yuè)(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河南洛陽人,唐朝政治家、文學家。
張說早年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歷任太子校書、左補闕、右史、內(nèi)供奉、鳳閣舍人,參與編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誣陷魏元忠,被流放欽州。后來,張說返回朝中,任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張說拜相后,因不肯黨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尚書左丞,后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姚崇拜相后,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又貶岳州刺史,在蘇颋進言下,改任荊州長史。張說在擔任天兵軍大使時,持節(jié)安撫同羅、拔曳固等部,討平突厥叛將康待賓,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后又討平康愿子叛亂,建議裁撤鎮(zhèn)軍,整頓府兵,升任中書令,加集賢院學士,并倡議唐玄宗封禪泰山,進封右丞相。
張說脾氣暴躁,與同僚關系不睦,而且生性貪財,因此遭到彈劾,被免去中書令,后被迫致仕。不久,張說被起復,先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病逝,時年六十四歲。追贈太師,謚號文貞。
張說前后三次為相,執(zhí)掌文壇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與許國公蘇颋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作者千古名句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
出自《臨江仙·梅》[唐代] 張說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出自《九日送別》[唐代] 張說
佳人獨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
出自《玉樓春·東山探梅》[唐代] 張說
良醫(yī)不能救無命,強梁不能與天爭
出自《后漢書·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唐代] 張說
花迎劍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出自《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唐代] 張說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出自《陌上?!?span>[唐代] 張說
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生亦非賤之所能夭,身亦非輕之所能薄。
出自《列子·力命》[唐代] 張說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出自《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唐代] 張說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出自《題龍陽縣青草湖》[唐代] 張說
爆竹驚殘夢,寒鐙照獨眠。
出自《除夕》[唐代] 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