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簡介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際哲學家,與浙江余姚黃宗羲、直隸蓉城孫奇逢并稱為海內(nèi)三大鴻儒。李颙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為“海內(nèi)大儒”。李颙和眉縣李柏、富平李因篤統(tǒng)稱為“關(guān)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間均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反身錄》等篇。 ...〔? 李颙的詩文(11篇)〕主要成就
曾講學江南,門徒甚眾,后主講關(guān)中書院。與孫奇逢、黃宗羲并稱三大儒。清廷屢以博學鴻詞徵召,以絕食堅拒得免。為學主兼采朱熹、陸九淵兩派,以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中最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張兼取其長。重視實學,提倡“明體適用”。同顧炎武反復(fù)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為體,經(jīng)世宰物以為用”的見解,將“格物致知”的“物”擴充到“禮樂兵刑、賦役農(nóng)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力主自由講學,與清廷鉗制思想政策對立。所著有《四書反身錄》、《二曲集》等。
關(guān)學人物
青年時代的李顒,讀書涉獵廣泛,凡經(jīng)史子集、百家釋道,無不閱覽,熟讀深思。按當時習俗,讀書就是為了應(yīng)舉,而應(yīng)舉唯有讀四書,習八股即可。李顒卻博覽群書,不為世俗輿論所動,既無家學,又無師承,全靠自學磨練,終于三十而立,卓然成為清初著名學者,自成一家,聞名關(guān)中。連當時全國著名大學者顧炎武也佩服地說:“堅苦力學,無師自成,吾不如李中孚!” 李顒與其他報有亡國的明末遺民一樣,站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仇視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等農(nóng)民起義軍,統(tǒng)統(tǒng)斥之為“賊寇”。同時,他又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對滿清入關(guān)對推行的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表示極大的憤慨。他無意功名,“顧惜名節(jié)”,誓不仕清??滴跏?,陜西總督鄂善修復(fù)馮從吾創(chuàng)辦的“關(guān)中書院,”聘李顒主講,他謝絕了官府專為他做的小袖窄袍,他以“仆臣僚紳士,又非武棄曹丁,窄衣小袖所弗便,寬衣簿袖乃庶人常服。”仍然穿著“庶人常服”登上講壇,給投降清王朝的漢官首先上了第一課。講學不到三個月,鄂善便以“山林隱逸”舉薦入朝,被李顒八次上書以疾力辭。后有詔舉“博學鴻儒”,禮部又以“海內(nèi)真儒”推薦,太史親到其家,一再催逼起身赴京。李顒對這些詔舉極為反感,力辭不就。但催檄如雨,前來威逼的官吏將李顒連同臥床一并抬往省城,行至南郊大雁塔,李顒堅不從命,拔刀自刺,官吏大駭而止。李顒這種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關(guān)中反清志士中引起了極大反響。關(guān)中的學者稱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鐵漢。
人物生平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人,字中孚,號二曲,又號土室病夫,二曲鎮(zhèn)二曲堡人,父李可從,于崇禎十五年(1642),戰(zhàn)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親彭氏,無片瓦寸土,度日艱難。彭氏決意教李颙從學,但無力供學,屢被塾師拒絕。李9歲入塾,只讀過20天書,但李發(fā)憤自學,僅靠母親紡織縫紉和李打柴換糧,雜以糠菜,維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稱李菜。李颙在挖菜拾柴的空閑,也手不釋卷??h內(nèi)藏書之家,漸知李家貧力學,便任其翻問。李隨閱隨還,數(shù)載之間,披覽群書,寫出了《二十一史糾謬》等筆記體習作,大約30歲時,認為這不是切己之學,非儒家正脈.便把這些著作燒掉了。從此.潛心于宋明理學??滴蹙拍?1670),李在母親3年喪服期滿后,去河南襄城,為父親“招魂”。常州知府駱鐘麟,派人迎請李講學。常州的士紳名儒爭相聽講。后來駱鐘麟把李講學的內(nèi)容匯集起來,名為《匡時要務(wù)》。李又在武進、無錫、江陰、靖江和宜興等地講學,所講內(nèi)容被記錄下來,整理為《兩庠匯語》、《錫山語要》、《靖江語要》??滴跏荒?1672),李返回陜西。次年主講于關(guān)中書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講學,力主講學自由,認為“立人達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反正,全在講學;旋乾轉(zhuǎn)坤,全在講學。”與清廷鉗制思想的政策相對立。李所交皆一時名士,平生最為知己的是駱鐘麟。駱為浙江臨安人。
順治十六年(1659)春,任周至知縣,下車伊始,便到李颙草廬,竭誠造謁。駱鐘麟崇敬李的學問和為人,在生活上大力資助李。次年,80余歲的關(guān)中理學家,大荔人黨子澄,冒雪來周至求學于李。是年秋天,甘肅天水人菜溪嚴,前來訪問,結(jié)成忘年交。順治十八年(1661)初夏,蒲城70歲的王省庵,來周至拜訪他.相談甚為投機。康熙年間,學者顧炎武兩次訪問他,探討學術(shù)。李颙的學問,兼采朱熹、陸九淵兩派,認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最為儆切”。李主張各取所長,重視實學,反對空談,提倡明體適用。他說“儒者之學,明體適用之學也”?!懊黧w適用之正業(yè),處也有守,出也有為,生民蒙其利濟,而世運寧有不泰?”并強調(diào)“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而不足以開物成務(wù),康濟時艱,真擁衾之婦女耳。亦可羞己!”李與顧炎武反復(fù)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為體,經(jīng)世宰物以為用”。把“格物致知”的“物”擴大到“禮樂兵刑,賦役農(nóng)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贊同“非氣無以見性”的觀點,說:“言性而舍氣質(zhì),則所謂性者何附;所謂性善者和從而見?”李颙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為“海內(nèi)大儒”;有和眉縣李柏、富平李因篤統(tǒng)稱為關(guān)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間均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反身錄》等篇,刻成《二曲集》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
人物資料
《舟泊太湖》李颙 翻譯、賞析和詩意
在經(jīng)義興境,在劃著石蘭渚。
太湖為何在,現(xiàn)在只有太湖畔。
圓經(jīng)繞五百,盼看盼看不見。
高天大水岸邊。
長津雜如縷。
窈窕不久灣崖岸,還望山巒間交替。
狂風揚飛流,浮霄漾在自私。
輕禽翱翔銀河,在鱗休息中游。
暗霧天氣陰,嶢向船航舞。
馮河怎么可以狥,靜看告誡旅客。
注: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
作者介紹
李颙,宋人。
作者千古名句
我軍青坂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
出自《悲青坂》[宋代] 李颙
用貧求富,農(nóng)不如工,工不如商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宋代] 李颙
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
出自《西游記·第三十三回》[宋代] 李颙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出自《管子·九守》[宋代] 李颙
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
出自《九日酬諸子》[宋代] 李颙
學不可以已。
出自《荀子·勸學》[宋代] 李颙
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
出自《題盧處士山居 / 處士盧岵山居》[宋代] 李颙
不看僧面看佛面。
出自《西游記·第三十一回》[宋代] 李颙
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出自《天保的》[宋代] 李颙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四十二節(jié)》[宋代] 李颙
資料參考:舟泊太湖(宋代 李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