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亚洲人成一区在线网站,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rt id="mye0c"><em id="mye0c"></em></rt><center id="mye0c"></center>
  • <ul id="mye0c"><dd id="mye0c"></dd></ul>
    <strike id="mye0c"></strike>
    <ul id="mye0c"><dd id="mye0c"></dd></ul>
    <tbody id="mye0c"></tbody>
    <dl id="mye0c"><abbr id="mye0c"></abbr></dl><center id="mye0c"><small id="mye0c"></small></center>
    首頁 > 詩人 > 清代詩人 > 姚鼐

    姚鼐簡介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nèi)),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后主講于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 姚鼐的詩文(465篇)姚鼐的名句(3條)

    主要成就

      姚鼐與創(chuàng)始人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被盛譽為“中國古文第一人”、“中國古文的高峰”,其在繼方、劉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提倡文章要“義理”、“考證"、“辭章”三者相互為用。所謂“義理”就是程朱理學;“考證”就是對古代文獻、文義、字句的考據(jù);“辭章”就是寫文章要講求文采。這些主張充實了散文的寫作內(nèi)容,是對方苞“義法”,說的補充和發(fā)展。在美學上,提出用 “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格?!瓣杽偂本褪?a href=http://eklavyapremedicalimphal.com/cidian/cidian/gushi/haof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豪放,“陰柔"就 是婉約。兩大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diào)劑,就產(chǎn)生出多樣的風格。 同時,又發(fā)展了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文章八要。學習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聲、色),進而是重視精神(神、理、氣、味),才能達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姚鼐著有《惜抱軒全集》,所編《古文辭類纂》風行一時,有力地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鼐對傳統(tǒng)文論的另一重大貢獻是提出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陰陽剛?cè)嵴f”,這對我國古代散文審美理論和風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認為,“天地之道,陰陽剛?cè)岫?。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cè)嶂l(fā)也?!蔽恼玛庩杽?cè)岬?a href=http://eklavyapremedicalimphal.com/cidian/cidian/gushi/bianhu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變化,乃是作者性格、氣質(zhì)、品德的表現(xiàn)。鼐在發(fā)展前輩的文學思想上,用陰陽剛?cè)徇@個哲學概念來解釋文章風格的來源和散文的風格特點,其中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姚鼐以宋儒之學為治學之本,故指斥考據(jù)的漢學家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廢棄漢儒治經(jīng)之長。姚鼐“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于道德,而探源于經(jīng)訓,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嘗言,鼐獨抉其微,發(fā)其蘊,論者以為詞近于方,理深于劉”(《清史稿·文苑·姚鼐傳》)。其為文“以神、韻為宗”(方宗誠《桐城文錄序》),形成一種迂徐深婉,一唱三嘆,而又耐人尋味,意蘊無窮的風格。近代學者章太炎謂之“謹”,劉師培稱之“豐韻”,都是對其文風的富于韻味、言簡意豐的高度評價。姚鼐的詩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學唐詩,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當時儼然為一大家,故后人稱“惜抱詩精深博大,足為正宗”(程秉劍《國朝名人集題詞》)。姚鼐的書法造詣很深,包世臣推鄧石如、劉石庵及姚鼐為清代書法之冠,將姚鼐的行草書列為妙品,故姚鼐非獨特文美,其翰墨亦為世重。鼐著有《九經(jīng)說》19卷、《三傳補注》3卷、《老子章義》1卷、《莊子章義》10卷、《惜抱軒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詩集》10卷、《法帖題跋》1卷、《筆記》10卷、《書錄》4卷、《尺牘》10卷、《古文辭類纂》75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登泰記》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繪泰山初霽的壯麗景色。寫作特點:首先是以時間為順序,以游蹤為線索,依次記敘了作者游泰山的歷程和所見到的景色,剪裁得體,詳略分明。桐城派主張的“雅潔"和反對“冗辭”,從這里可見一斑。

    人物生平

      姚鼐是顯赫的吳興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樅陽錢橋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間遷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縣城已300余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門的一個官宦書香人家。其祖先姚旭為明云南布政司右參政、姚之蘭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銜,皆載入《明史循吏傳》;高祖姚文然,康熙時任刑部尚書;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羅田知縣,均賢良清廉,辭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進士及第后為翰林院編修,著有《援鶉堂文集-詩集》,學貫經(jīng)史,與桐城派祖師之一的劉大櫆情深意篤,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經(jīng)學,跟劉大櫆學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歲時即去世,父淑終生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時,家庭已衰落,鼐幼嗜學,伯父姚范授以經(jīng)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劉大櫆對姚鼐特別器重,稱其“時甫冠帶,已具垂天翼”,“后來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歲考中舉人后,經(jīng)過五次禮部會試均名落孫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歲第六次應禮部試,才中進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館改主事,分屬兵部;旋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后歷任山東、湖南鄉(xiāng)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獨鼐與休寧戴東源、興化伍大椿、歙縣程晉芳等8人破格當選?!端膸烊珪烦?,鼐乞養(yǎng)歸里,不入仕途,時年44歲。大學士于敏中、梁國治先后動以高官厚祿,均被辭卻。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茍焉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否則,不如“從容進退,庶免恥辱之在咎已爾”。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講揚州梅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東、姚瑩、劉開;上元梅曾亮、管同;宜興吳德旋;陽湖李兆洛;婁縣姚椿;新城魯九皋和他的外甥陳用光等。這些學生都是篤守師說,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對桐城派的傳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nèi),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歷城周書昌說:“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嘉慶十五年 (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歲的姚鼐卒于南京鐘山書院,歸葬桐城楊樹灣。

    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

    清代姚鼐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

    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陳東浦方伯招飲瞻園次韻

    清代姚鼐

    前代英雄不可尋,千秋臺榭敞憑襟。欹松立石泠風度,暗草叢花夕照深。

    官閣留傳多故實,謝公寢處愜山林。酒闌倚檻容吟嘯,無那高垣易夕陰。

    朱石君中丞視賑淮上途中見示長句次韻二首 其一

    清代姚鼐

    此身未作龜藏六,擾擾人閒同一局。春水常乘東下舠,霜林每引西還轂。

    論材真似蒿蔚卑,學道不如荑稗熟。先生伯仲才峻崇,兩角去天幾一握。

    哭錢侍御

    清代姚鼐

    能國惟君子,平時讓俊民。九苞鳴大夏,一鶚降秋旻。

    士盡歸遺直,朝方賞諫臣。如何孤有德,終嘆百其身。

    答孫補山中丞過港口萬年庵見懷二首 其二

    清代姚鼐

    湘東松竹帶郵亭,十五年前兩使星。鴻翼久回春水白,隼旟重向越山青。

    僧堂吟就興遙夢,麟閣圖成失壯形。我欲更除三?戀,就公新治乞壇經(jīng)。

    人物資料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啟程,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我)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仡^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jīng)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注釋

    (1)選自《惜寶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2)陽:山的南面。

    (3)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fā)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jīng)泰安東。

    (4)濟水:發(fā)源于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5)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xiàn)在通稱山澗。

    (6)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7)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8)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9)以:在。

    (10)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11)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12)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13)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14)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15)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6)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17)蹬(dèng):石級。

    (18)級:石級。

    (19)環(huán)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20)循以入:順著(中谷)進去。

    (21)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2)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fā)源于此。

    (23)天門:泰山峰名?!渡綎|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余,經(jīng)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余里?!?/p>

    (24)崖限當?shù)勒撸簱踉诼飞系南耖T檻一樣的山崖。

    (25)云:語氣助詞。

    (26)幾:幾乎。

    (2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28)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29)居:停留。

    (30)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31)五鼓:五更。

    (32)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33)漫:迷漫。

    (34)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35)極天:天邊。

    (36)采:通“彩”。

    (37)丹:朱砂。

    (38)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39)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40)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41)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42)岱祠:東岳大帝廟。

    (43)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44)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45)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46)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47)僻不當?shù)勒撸浩В辉诘缆犯浇摹?/p>

    (48)圜:通“圓”。

    (49)瀑水:瀑布。

    《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文言現(xiàn)象

    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

    4.戊申晦(晦,古義: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shù)勒撸ㄏ蓿好~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

    當: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shù)勒撸〒踝。瑒釉~)

    3. 僻不當?shù)勒撸鎸Γ瑒釉~)

    余:

    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不定的零數(shù),數(shù)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shù)勒撸ㄩT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shù)勒摺⒌乐忻造F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shù)勒撸ㄍ希?/p>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1.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1.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1.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ā把孪蕻數(shù)勒摺币痪渲?,“限當?shù)馈睘椤把隆钡亩ㄕZ。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吧n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吧焙竺媸÷越樵~“于”,“于”相當于“在”)

    10.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huán)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文章層次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經(jīng)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跡。文章既再現(xiàn)了隆冬時節(jié)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贊頌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边@一筆把山和水聯(lián)系起來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作者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等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給讀者留下了大量聯(lián)想、想象的余地。

    第二段為第二部分,寫登山的路線和山巔觀晚照。分三層。從“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層,寫作者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這層和主題關系不大,但必須交代,所以,作者作了簡括介紹。寫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動身,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長城,來到泰安。這次旅游路途遙遠,行程并非一日,作者卻用了不足30字作交代。他選用了精確的詞語,用承前省略主語“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動作和地點,把旅程路線一氣貫下,簡練傳神。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白浴?、“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lián)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tài),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真是一字一圖,字精意工。

    從“是月丁未”到“磴幾不可登”是第二層,寫登臨泰山的路線。頭兩句干凈利索地交待了登山時間——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知府朱孝純;出發(fā)地點——南面的山腳。關于登山過程,先總寫后分敘?!八氖謇?,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三句,從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階石砌臺階,總寫了登山過程。而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難險,興致勃勃諸多內(nèi)容盡寓于此中了。從“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開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線。“中谷繞泰安城下”的“谷”為谷水。姚鼐、朱孝純開始沿著中間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他們就到了山巔。作者清楚地敘述了自己登山的具體路線,接著又敘說了古時的登山路線是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去,他走的不是這條路線,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線有異。在寫古今不同登山路線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講變化。寫自己登山,純寫路線,“始循”、“越”、“復循”、“遂至”等詞,十分明確,敘說很清楚。寫古時路線時,把重點放在介紹有關的地理知識上;東邊山谷的路上有個天門,東邊山谷的水(“東谷者”)古時候叫天門溪水,今天所經(jīng)過的中嶺以及到了山頂上凡是有高高山崖橫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稱為天門。這些知識隨手帶出,非常自然,給讀者增加了地理知識,有確鑿可靠之長,無考據(jù)繁冗之感。最后兩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朗了。這兩句所見所感應貫串于整個登山過程中,作者在段末總提—句。姚鼐乘風雪來泰安,乘風雪登泰山,真是樂而不知其苦。

    這段余下的部分是第三層,寫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巔,看到青山上馱著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著南方的天空。他們極目遠眺,只見夕陽照著城郭,汶水、徂徠山,景色美如畫,而山間停留著的云霧像帶子一樣。作者用最經(jīng)濟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還有那“半山居霧若帶然”。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作者寫景攝取了大自然的靈魂,達到神真,不愧為寫景的高手。這夕照圖是第二部分的重點。

    第三段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寫在日觀亭所見的日出前后的景象。在日觀亭觀日出,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活動,所以單列一段,著力描寫。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刮起山上積雪撲打在臉上,亭子以東從山腳下起都是云霧彌漫著?!弊髡邔懭粘?,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引入,接著寫日出。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時間里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變化,極難狀寫。作者能捕捉到急速變幻中的景色特點,依次寫出日出景象的絢麗多彩。

    太陽出來前是,“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吧砸姟焙魬恕拔骞摹保f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現(xiàn),太陽的形體未現(xiàn),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天宇散綺鋪錦,一派燦爛奪目。這滿天霞光的背景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足了勢。

    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唬骸藮|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像丹砂一樣,下面有晃動著的紅光承托著。有人說,這就是東海。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筆細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日出后的景色,“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說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陽光照射,呈紅色,有的得不到陽光照射,現(xiàn)白色。這兩種顏色錯雜相間。所有的山峰都像彎著腰一樣。作者用群山的外圍形象進一步開拓太陽這個中心形象,紅白雜間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遼闊境界,表現(xiàn)了太陽的效果。群山“皆若僂”的想象里,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xù)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xiàn)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fā)人向上。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對比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含義,也是作者所以要長途跋涉、頂風冒雪登臨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文章的第四、五段是第四部分,寫泰山的名勝古跡和景色特點。前一段寫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為中國名山之首,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景圖。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覽勝地,游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關于石刻記得較多,作者說這一天(即觀日出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看見路上的各種石刻,都是從唐顯慶以來的,那些更古的碑石都模糊不清了。另外一些比較偏僻不在路上的石碑,都來不及看。在石碑部分的描寫中作者是以有限的露景寫出無限的藏景?!奥А备耪f了石碑的磨滅缺損,包含了種種不同情況和無盡的具體內(nèi)容?!捌Р划?shù)勒摺卑褵o數(shù)石刻于不言中表達出來。這些記敘言簡意豐,體現(xiàn)了桐城派的風格特點。第四部分的后一段從作者游蹤所及,綜合敘述泰山景色的特點。說泰山上多石頭,少泥土。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的,圓的少。山上雜樹少,松樹多,生長在石縫里,都是平頂松。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痕跡??拷沼^亭幾里內(nèi)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這段文字,前幾句扣住“多”和“少”這組反義詞,寫出泰山的三多三少:多石,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shù)臓蠲?。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后幾句,以“無”字組成的短句,突出了泰山無瀑布,無鳥獸蹤跡與聲音,數(shù)里內(nèi)無樹,只有冰封雪飄的深冬景象。這一部分,以概述和歸納的寫法,寫出泰山的一些古跡和景色特點,這是對泰山全貌的必要補充。作者工于結局,結句“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煞住全篇,收得似盡而不盡,給人留下的印象既是完整的又是大有回味的余地,讀者盡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補充體味此中境界,作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

    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生動地表現(xiàn)了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fā)了作者贊美祖國河山的情懷。文中泰山那雄偉多姿的景色,美不勝言,使人心曠神怡,作者不顧條件惡劣,克服種種困難,登山一覽的高昂情緒也很感人。在姚鼐筆下,隆冬時節(jié)風雪彌漫的泰山優(yōu)美絢麗,毫無冷落蕭條之感,游覽者頂風冒雪,豪情滿紙,胸襟開闊,既無孤芳自賞的清高寄托,也沒有“獨釣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懷。文章的基調(diào)積極、樂觀、豪邁,使人讀了不僅能欣賞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領略一些人生的真諦。古代游記散文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是很可貴的。

    《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內(nèi)容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紹泰山及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二段):寫登泰山的經(jīng)過。這部分先敘述從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著寫登山過程,再寫到達山頂時所見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三段):寫觀日出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紹泰山的古跡(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見泰山的冬季景色。。

    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jīng)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個描寫重點。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文章特點

    1.“陽”和“陰”

    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這一句用了“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仆、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鞍肷骄屿F”,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薄盎虻萌眨蚍瘛钡纳椒?,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tài)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寫作特點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cè)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cè)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cè)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賞析

    東岳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僅排第三位。學者王克煜認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岳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贝送?,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岳之尊,與它在歷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后來,歷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歷代帝王鐘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光優(yōu)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長,風卷云舒,歷來就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為它長嘯短吟,為它潑墨揮毫,為它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詩文:《《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游靈巖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里記·序》等?!丁兜翘┥接洝芬ω?古詩》是歷代泰山游記中的佼佼者。讀這篇游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游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坝嘁郧∪拍晔拢跃煶孙L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币话闳瞬粫┨┥轿鞅惫鹊诌_泰安,也不可能借機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jù)、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觀日出時正值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年三十。冬天登山已不多見,選擇歲除之日觀日出則更加少見。你想,在萬家團聚共度良時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巔皚皚白雪之中翹首迎接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是不是表現(xiàn)了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男兒自負喬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

    作者的語言十分洗練。“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飭,朗朗上口。接下來,作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游動的長龍。作者寫景的語言也是非常簡練的?!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幾句寫了泰山雪景、夕陽、云霧,如詩如畫,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寫日出盛景,用墨極少,卻能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結合起來,再次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叭丈?,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边@是正面描寫?!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边@是間接描寫。文末描寫也是精彩之筆?!吧蕉嗍偻?。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庇米钌俚恼Z言傳達最豐富的信息,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jù)、文章缺一不可。在這篇文章中,這點體現(xiàn)得是很好的。單說考據(jù),文中處處可見?!肮砰L城”、“三谷”、“環(huán)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nèi)容。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作者對自己的內(nèi)心感情壓抑得太過分了,以至于全篇無一句抒情語。我們不好臆測作者當時的心境,但從他寫的詩句來看,能夠感覺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他遠不像范仲淹《岳陽樓記》那樣盡情抒發(fā)。如果不進行一番“考據(jù)”,僅從桐城派文章風格上解釋這一現(xiàn)象,恐難講通。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jīng)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同上泰山。泰山氣勢雄偉,風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lián)袂登山,吟哦題詠,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的壯觀場面真實動人地描繪出來。且記述的是冬日的游歷,有別于徐志摩、李健吾、楊朔、馮驥才等諸公的文字,因而顯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從地理環(huán)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筑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準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于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瓴。接著,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jīng)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雪”出發(fā),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地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而創(chuàng)造出有利條件。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余級,這用數(shù)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此戚p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馈?,“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巔,廣闊的視野中,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與子穎至日觀峰之日觀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濃筆潑墨,分三個步驟:一曰日將出,“云一線異色”;二曰日正出,“須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變幻莫測,形諸文字,有些棘手,他卻能窮形盡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tài),而且還把長天、云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觀。寥寥數(shù)語,氣勢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詩仙李白也在此看過日出,“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雖有特色,卻稍有遜色。杜甫途經(jīng)泰山,賦有《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這和姚鼐的“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視西峰,見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顏色相雜。這一筆,似乎可削,但它卻表現(xiàn)了日出的效果和影響,是絕不可缺少的。

    山頂?shù)慕ㄖ降乐械氖?,記敘收放自然,詳略有序。這都與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深淺息息相關。最后綜述泰山冬景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用凝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游覽所見歸結為“三多”、“三少”、“三無”。結句照應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簡潔著稱。姚鼐的《《登泰山記》姚鼐 古詩》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論,泰山有何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他把重點放在登山路徑和山頂景物上。他覺得路徑復雜而艱難,為后來者著想,需詳細交代。山頂奇觀,乃眾人向往,不可不細細描摹。名勝古跡,土石動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記”自然不可忽略。

    歷來的大家都講究起承轉(zhuǎn)合,講究扣題,文章高手總是為突出題“目”而或收或放。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本文卻發(fā)現(xiàn),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現(xiàn)方法上,也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沒有議論。故本文取材和表現(xiàn)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簡潔的文風“言有物”的有力注腳。

    用語準確,不事渲染,更無鋪陳。以記登山經(jīng)過而言,“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讓人悟出作者當時冒風雪,過縣城,穿山越嶺的艱辛。以描寫山頂景色而言,七句話描繪了七個畫面:

    ①“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②“大風揚積雪擊面”;

    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④“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⑤“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⑦“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可見作者用語何等準確。如寫山頂?shù)娘L,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風揚積雪擊面”七個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皳P”、“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日觀亭以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寫云霧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狀的特點?!皹O天云”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胺Q“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登泰山記》姚鼐 翻譯、賞析和詩意

    泰山的南面,大汶河向西流去;他的秘密,濟水向東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濟水。

    在那南北分的,就是古長城。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以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的西北谷,越過長城,到達泰安。

    這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水從南面山腳登山。

    四十五里,路都是石頭砌成臺階,那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huán)水。

    我開始沿著以進入,走了一小半路程,越過中嶺,再順著西邊的山澗往上走,就到了山頂。

    古時候登山,(則是)順著東邊的山澗進山,路上有天門。

    東谷的人,古代叫做天門溪水,我沒有到了。

    現(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懸崖限擋路的人,人們把它都叫做天門。

    途中迷霧冰滑,幾乎無法登上石級。

    等到上,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遠地看見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如畫,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霧好像一條飄帶那樣輕盈。

    戊申晦,五鼓,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等待日出。

    大風揚起積雪撲面。

    亭東面,從腳下都說浪漫。

    隱約看見云中白若行揮蒲幾十個獨立的,山的。

    天邊云彩一線不同的顏色,一轉(zhuǎn)眼變得五彩斑斕。

    太陽上,像朱砂那樣純紅,下面有一片紅光,晃動承托著它。

    或者說,那就是東海。

    回頭看日觀峰以西西峰,有的被太陽照著,有人嗎?,紅白兩色錯雜在一起,都像彎腰曲背的樣子。

    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當天,我們還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高宗顯慶以后的,那些遠古的石刻文字都已模糊不清或者缺失了。

    偏僻不擋道的人,都來不及去。

    山多石頭,小土;石頭呈青黑色,多為又平又方的,少圓。

    雜樹少,許多松樹,長在石頭縫里,樹頂都是平的。

    冰雪,沒有瀑布流水,沒有鳥獸的聲音和形跡。

    日觀峰附近幾里內(nèi)沒有樹,而積雪很厚,可以沒過人的膝蓋。

    桐城人姚鼐記。

    注:以上翻譯來自百度翻譯

    作者介紹

    姚鼐,清人。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nèi)),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鄉(xiāng)試,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辭官。旋歸里,以授徒為生,先后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著有《惜抱軒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軒詩集》10卷、《筆記》10卷、《尺牘》10卷、《九經(jīng)說》19卷、《三傳補注》3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輯成《古文辭類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于辭章的基礎上,提出“文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fā)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作者千古名句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

    出自《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清代] 姚鼐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

    出自《尚書·周書·周官》[清代] 姚鼐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

    出自《天仙子·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清代] 姚鼐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五節(jié)》[清代] 姚鼐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

    出自《圍爐夜話·第三九則》[清代] 姚鼐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出自《西游記·第四十回》[清代] 姚鼐

    從善如順流,去惡如探湯。

    出自《晉書·列傳·第五十七章》[清代] 姚鼐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出自《塞下曲》[清代] 姚鼐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

    出自《水仙子·詠江南》[清代] 姚鼐

    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出自《漢宮春·立春日》[清代] 姚鼐

    資料參考:登泰山記(清代 姚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