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記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庇柙唬骸昂缓??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彼股w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jù)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p>
象祠記譯文及注釋
譯文
靈鷲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廟。那山下住著的許多苗民,都把他當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順應苗民的請求,把祠廟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時請我做一篇記。我說:“是拆毀它呢,還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說:“是重新修整它?!蔽艺f:“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廟的創(chuàng)建,大概沒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們居住在這里的苗民,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誠心祭祀,不敢荒廢呢?!?/p>
我說:“為什么這樣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經(jīng)把它毀掉了。象的為人,作為兒子就不孝,作為弟弟就傲慢。對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責,可是還存留到現(xiàn)在;他的祠廟在有鼻被拆毀,可是在這里卻還興旺。為什么這樣呢?”我懂得了!君子愛這個人,便推廣到愛他屋上的烏鴉,更何況是對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這樣,那么興建祠廟是為了舜,不是為了象??!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古代兇暴乖戾的人難道還少嗎?可是象的祠廟卻獨獨能傳到今世。我從這里能夠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進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澤流傳的遼遠長久。象的兇暴,在開始是這樣的,又怎見得他后來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聽從,那么他已經(jīng)被舜感化成為慈祥的父親了;如果象還不尊敬兄長,就不能夠說是全家和睦了。他上進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惡;不走上邪路,就說明一定會向善。象已經(jīng)被舜感化了,確實是這樣?。∶献诱f:“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呢!”這大概是舜愛象愛得深,并且考慮得仔細,所以用來扶持輔導他的辦法就很周到呢。從這里能夠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夠任用賢人,安穩(wěn)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澤施給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們懷念他啊。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這也許是仿效舜封象的辦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沒有不能夠感化的人。既然這樣,那么唐朝人拆毀象的祠廟,是根據(jù)象開始的行為;現(xiàn)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來的表現(xiàn)。
這個意義,我將把它向世上講明。使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樣,還能夠改正;君子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到了極點,即使別人跟象一樣兇暴,也還能夠感化他呢。
注釋
象祠:象的祠廟。象,人名,傳說中虞舜的弟弟。
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縣境內。相傳舜封象于此。象死后,當?shù)厝藶樗遂魪R。
瞽瞍(gǔsǒu):舜父名。
底:通“抵”,到。
象祠記鑒賞
本文為王守仁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時所作。象祠,為紀念虞舜的同父異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據(jù)古代傳說,象在其母慫恿下,曾多次謀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為有鼻國國君(其領地在今湖南道縣北)。在傳統(tǒng)觀念中,象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時,道州刺史就曾毀掉當?shù)氐南箪?。不過,王守仁認為“天下無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說明舜的偉大,從而說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這也是作者一貫倡導的“致良知”的具體例證。
這又是一篇闡明作者“致良知”的觀點的論文。全文從宣君修繕象祠寫起,作者連著用了兩個“胡然乎”的質疑句子帶動了全文。在正面論證“致良知”這一中心內容時,作者采取了層層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們之所以為象立祠,是為了紀念舜,即所謂“愛屋及烏”之意,然后具體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關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舉。)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結尾中所說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結論。
王陽明的文章比較通俗明快,這是為了宣揚他的哲學思想的需要。同時,為了觸類旁通,他慣于在行文時多舉例證。例如,在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書就有《書經(jīng)》《孟子》;還用“管蔡不免”的史實反襯舜的感化之功。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還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王守仁簡介
唐代·王守仁的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 ? 王守仁的詩(370篇) 〕王守仁優(yōu)秀詩作展示
元夕二首1288人關注
[明代] 王守仁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賴有遺經(jīng)堪作伴,喜無車馬過相邀。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堂上花燈諸第集,重闈應念一身遙。去年今日臥燕臺,銅鼓中宵隱地雷。月傍苑樓燈影暗,風傳閣道馬蹄回。炎荒萬里頻回首,羌笛三更謾自? [查看詳情]
象祠記3027人關注
[明代] 王守仁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薄靶轮玻尉雍??”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 [查看詳情]
瘞旅文3597人關注
[明代] 王守仁
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仆,將之任,過龍場,投宿土苗家。予從籬落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北來事,不果。明早,遣人覘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來,云:“一老人死坡下,傍兩人哭之哀。? [查看詳情]
尊經(jīng)閣記2230人關注
[明代] 王守仁
經(jīng),常道也。其在于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 [查看詳情]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164人關注
[明代] 王守仁
經(jīng),常道也,其在于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于事? [查看詳情]
謫居糧絕請學于農將田南山詠言寄懷1974人關注
[明代] 王守仁
謫居履在陳,從者有溫見。山荒聊可田,錢镈還易辦。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及茲春未深,數(shù)畝猶足佃。豈徒實口腹,且以理荒宴。遺穗及烏雀,貧寡發(fā)余羨。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查看詳情]
諸門人送至龍里道中二首1553人關注
[明代] 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亂山,諸賢相送愧間關。溪云壓帽兼愁重,風雪吹衣著鬢斑。花燭夜堂還共語,桂枝秋殿聽躋攀。相思不作勤書禮,別后吾言在訂頑。雪滿山城入暮關,歸心別意兩茫然。及門真愧從陳日,微服還思過宋年。樽酒無因同歲晚,緘書有雁寄春? [查看詳情]